(一)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1.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角色更换意识不强。

在有头饰的情况下,中班幼儿能较顺利地完成角色分配任务。他们能平静地挑拿头饰,在戴好头饰后,先要经过一段无所事事或者嬉戏打闹的时间,然后才渐渐进入游戏的计划、协商阶段。他们有一定的角色更换意识,但角色更换意识不强。

2.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成人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中班幼儿往往因为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同时,从两轮观察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占53)明显多于大班(只占2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班幼儿以愉悦为游戏目的,任务意识不强的特点

3.角色扮演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再现故事的目的性角色行为中,一般性表现占中班幼儿角色行为的87,生动性表现仅占7。这一方面是因为中班幼儿的角色扮演意识不强,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日常行为与扮演行为;另一方面中班幼儿的语言、移情能力等也限制他们的角色扮演能力。

幼儿在再现故事内容、扮演角色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包括语言、动作、混合手段(指动作、语言、表情的综合运用)等三种方式。中班幼儿主要以动作为表现手段(所占比例为57)。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是受其言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对动作更有兴趣。

(二)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1.有较强的任务意识,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

与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在投放头饰后,大班幼儿会积极地争抢头饰。戴上头饰后能迅速形成角色认同,进入游戏协商、计划阶段。

大班幼儿的无所事事行为明显少于中班(以第一轮观察为例,前者为13,后者为46);大班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明显少于中班(前者为22,后者为53);大班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明显多于中班(前者为78,后者为47)。这表明大班幼儿更为关注同伴的行为和游戏的发展,较少游离于游戏之外。

大班幼儿在游戏开始前能就游戏的规则、情节、出场顺序进行协商;进入游戏之后的伙伴交往内容则集中在动作和对白方面,并且能够相互小声地、悄悄地提示或告知。在一轮游戏之后会通过协商等更换角色。整个游戏过程呈现出计划、协商→合作表现故事→再计划、协商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2.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

大班幼儿扮演意识较强,他们能够自觉地等待着自己“上场”时候的到来,而且在扮演角色时能注意语气语调与日常言语动作的区别。

3.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从两轮观察的结果看,大班幼儿的一般性表现占角色行为的58,生动性表现占36,说明大班幼儿已经不只是简单地再现故事,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角色,调整对白与动作。他们能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语言、动作、混合手段分别占27、29、44,说明大班幼儿能综合运作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再现故事内容,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大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动作、表情等的表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的角色扮演。

但是大班幼儿的表现技巧仍有待提高,因为有64的角色行为还不是生动性表现行为。这与幼儿的扮演意识不够强,驾驭语言、动作、表情等的表现能力有限有关系。虽然,从熟悉故事到生动性表现故事要经历一个一般性表现的阶段,但是随着游戏的延续和展开,大班幼儿生动性表现行为的比例并没有很大提高(第一轮为35,第二轮为37)。这也说明即使是大班幼儿,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也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