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在这个总教学观的指导下,课标进一步提出关于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建议:“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教研室在全省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积极推广了“综合性学习”模式。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他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其教学模式为:

这一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流程,可概括为“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板块”。即根据课程标准确立一个学教目标,围绕目标优化两种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教学行为”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导引性的活动总和。教学行为包括“引人入胜”“精导妙引”和“结尾无穷”三大教学(行为)环节;其中,“精导妙引”环节导引着“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和“自评互判”四个学习(行为)板块。

这里的“自主讨论”,主要是指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它是指在学习目标引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表述、分享、批判,成员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在自主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广泛的表达权和交流权,讨论的结果不一定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形成了统一的结论,也是学生自由表达后的真正自然形成的看法。

【案例描述】

2006年11月在杭州举行了省社会优质课展评活动,来自杭州朝晖中学的沈洁老师以一堂《祈祷和平》出色演绎了“自主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的独特魅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