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历史与社会的“理想课堂”,近段时间来,我们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组织了课堂教学的专题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较为细节性的课堂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不够;探究学习中对问题的过度引导;材料案例分析的典型性不突出;复习练习时的实效性不强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却说明了教师滞后了的教学理念,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笔者试以上述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细节之一:接受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三类。接受式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在反复训练中,学生能很好地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学得扎实、有效。其实过去接受式学习之所以遭到批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接受太被动,课堂上只有学生被“灌”的份,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没趣。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要不要接受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接受。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在规模大小、携带的货物、技术、目的和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在上课时,老师没有必要直接把填好内容的表格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和感受;而应该先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来比较,如果采用列表比较的话,那么怎样列表?比较哪些内容?最后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并主动把表格完成。这样一个细节上的改动实际上就把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细节之二:探究学习,拒绝对问题的过渡引导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没有问题的探究学习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课堂里,许多老师已经十分注意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在听课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时候由于老师的过度引导,过多地设置阶梯,使本来很有探究价值、很有深度的问题变得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比如在上“郑和下西洋”一课时,老师在最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后来停止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分析。比如从远航的目的来看,只是为了宣扬国力,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从统治者的角度,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没有开放的世界意识,没有进取的精神;从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这位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在没有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引导:“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等等,这样一个细节上的处理,使本来很有深度的探究性问题变成没有探究价值的填空题或判断题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