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听了特级教师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后,我找到了答案。以随堂的标准审视,这节课是不成功的。但以研究课审视,这节课是很成功的。“我被颠覆了,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一位数学教师听了华老师的课后由衷地感慨。为什么呢?课堂那强大的思维场和丰厚的思想场、人文场,给了听课教师强烈的思想冲击。事后我慢慢品味,悟出了此课成功的秘笈。

解密一:“冷场”与顿悟。曾几何时,我们已对发言踊跃、师生对答如流的课堂有了天然的喜爱和追求。但今天听到了一节与此不同的课,没有了表面的浮华,有的是教师相机生成的一系列问题:“说说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宝物?”、“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圆有无数条直径?”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刻,思维量一个比一个大,提问后教师尽量地耐心等待,但仍没有我们期待的小手直举,小脸通红的境界,有的只是全班同学的静静思考和少数几个同学试探性的举手。

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同学们眼睛变亮了,回答问题的质量提升了,最后在回答“为什么圆有无数条直径”时,竟有两位同学用“针尖”与“0.1,0.01,0.001……”作比来说明相邻两条直径之间距离无论多小,总可以在它们之间再画一条直径。同学们自觉运用生活原型“针尖”和过去学过的“数的无限性”来说明直径的无限性的回答,真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这种具有思维含量的“冷场”,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次提升,是思维拔节必经的历练过程,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体操,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要学会欣赏,要小心地呵护,“冷场”切不可用教师的话语去“救场”。

解密二:简单与复杂。第一次在教室听随堂课,觉得课真简单;第一次在评委席上听赛课,觉得课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第一次听自己指导的课,觉得课还真不简单;但第一次听华老师的课,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单与复杂同时并存于一节课里。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见到了丰富的背景和简单课堂间的有机转化过程——

一个知识点。圆的初步认识有: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三个知识点。三者的关系在华老师的课上感受到只有一个知识点。第二点是为了第一点说明和表示的方便,第三点是根据圆的特征创造圆验证第一点,因此本节课只有一个重点:圆的特征。做到了“简”,实现了一课一得。

一个情境。全课用“数学头脑奥林匹克运动会寻找离左脚三米远的宝物”这一个情境贯穿,先用于开课激趣,再理解圆的特征,最后用于拓展(圆到球)。

一个关注点。始终关注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进程,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如:对圆各部分的认识、画圆时半径和直径的转换等,都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生成。我相信华老师上几次,就可能有几个样,但他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

一个原则:古今中外唯我所用。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现代的、未来的所有与圆相关的信息都进入今天的课堂。古代的“一中同长远”、“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现代的:圆的定义、圆与球的关系等这些知识都有机渗透进了他的课堂。给“认识圆”一个丰富的背景,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自由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最后又都聚焦在“一中同长矣”的本质上来,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以简驾繁”的简洁之美。

思考:

这是“人课合一”的思想方法课。华老师在教学中不时清理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总结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不这样又会怎么样?”五步思维法。这既是课的推进方式,更是华老师自己对待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这是“人课合一”的数学文化课。“画得好的圆一个样,不好的各有各的样。”这是华老师在学生画圆后的一句随机评价,充满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