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人称石斋先生。漳州漳浦(今属福建)铜山人。先世“世代业儒”。其能“学贯古今”,除父母通经史外,他自己从小善攻读。五岁入学,凡数年,自经传子籍、诗赋声律、阴阳之学,无不耽精。及长,“直以行王道,正儒术为己任”。十四岁时,“便慨然有四方之志”,第一次离开家乡外出游学,投奔广东惠州府博罗县士大夫韩日缵。他“年少轶才”;日缵“贤而好士”,家中藏书宏富,与黄道周语而大悦,谓:“此儒者也,今日任斯道者,非子其谁?”遂“得尽观所未见书”,开阔了眼界。居粤一载有余,还家改习举子业,然于时事得失,往往慷慨指画。

自十九岁起,黄道周两次献时政策于布政司和按察司,皆不用,由是“知王道之难行”。二十八岁,补漳州府学生员。同年,入省城福州应乡试,不第,归而杜门著述,先后完成《易象》、《畴象》各凡八卷,并开始撰写《三易洞玑》等书。其时,因家贫益甚,曾在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借馆谷口。万历四十六年(1618),三十四岁中乡试,名列第七。次年,应会试,落榜。天启元年(1621),再次公车北上。二年,举进士。寻以成绩优异,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馆课,由此踏上仕途。

黄道周进入仕途之时,正是明代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的年代。皇帝昏庸,官吏贪酷,民不聊生。后金崛起,对明边虎视眈眈,整个明皇朝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黄道周性存忠孝,尚气节,贱流俗,不媚权势,立朝守正,清直敢言。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几经浮沉,屡受挫折。

为庶吉士时,值魏忠贤一伙左右朝政,虐焰方炽。道周愤其祸国病民,与同列文震孟、郑鄤相约:“尽言报国”,揭露魏鄤擅权,挽救皇朝危机。天启四年,庶吉士散馆,他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写工作,并充经筵展书官。按制度规定:经筵展书官奉书“必膝行前”。黄道周以为经筵道尊,不应如此,独以平步而进,触怒魏忠贤,于天启五年四月被迫离京归里。

崇祯二年(1629),魏忠贤已除,黄道周起原官。他以为这时当可以实现其事君报国之志,便风尘仆仆于次年四月抵京师。未几,出浙江主持乡试。他典试态度认真,秉公办事,不受请托,豪门子弟不得志,多恨之。事毕还都,逢《神宗实录》告成,晋右春坊右中允。八月,前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以杀毛文龙罪被诛,故相钱龙锡受到牵连,被逮入死牢。对此,廷臣无复言者。黄道周得悉愤愤不平,“不惜身家,不爱通显”,于十二月十三日连夜草疏,犯颜直谏,冒死申救,曰:“陛下御极以来,辅臣获重谴者九人矣,一代之间有几宰辅乎?”疏呈上,崇祯帝不仅不听,反而斥为“诋毁曲庇”,著令回疏。他遵命三奏,而崇祯帝之疑犹“未释”,令停职四十日。崇祯四年五月,钱龙锡获释,改戍定海,黄道周则为此降秩三级。此时,礼科诸臣又落井下石,数次疏参他典浙江乡试事,“千敲万挝”,以发泄和报复对他主持浙江乡试的不满情绪。在这种环境中,他见朝廷上下一片黑暗,没有容身之地,连上三疏恳请乞休。同官倪元璐抗疏,称黄道周为“古今第一词臣”,愿以职相让。皇帝不听,于十一月降旨准行。

崇祯五年二月,黄道周于临行之前上《放门陈事疏》,谓: “臣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入都以来,所见诸大臣皆无远猷,动寻苛细。治朝宁者以督责为要谈,治边疆者以姑息为上策。序仁义道德,则以为迂昧而不经;奉刀笔簿书,则以为通达而知务。一切磨勘,则葛藤终年;一意不调,而株连四起”。帝不怿,借“葛藤”、“株连”数语,令具陈。于是再上《放门回奏疏》,曰:“迩年诸臣所自营心计,无一实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过推求报复而已。自前岁春月以后,盛谈边疆,实非为陛下边疆,乃为逆珰而翻边疆也;去岁春月以后,盛言科场,实非为陛下科场,乃为仇隙而翻科场也。此非所谓‘葛藤’、‘株连’乎。”又曰:“今诸臣之才具心术,陛下其知之矣。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同疏还荐马如蛟、惠世扬、徐良彦等十人以上。此疏,不但批评崇祯帝用人失当,重用小人,而且荐举人材,又语刺内阁权臣周延儒、温体仁辈,故疏呈入而崇祯帝益为不怿,斥为“滥举逞臆”,削籍为民。是月,他出京南下,游览东南名胜,在杭州附近之大涤山书院讲学数月,年底到家。

黄道周家居时,与诸弟子谈经之余,屡屡劝人读史。并从历代史籍中筛选汉至宋代名人诸葛亮、寇准、李泌等十二人,人自为传,以行事相比,辑为《懿畜》前编。又取明代解缙、薛瑄、杨士奇、于谦、王守仁、商辂等数十人,各立为传,名曰《懿畜》后编。二编皆寓意于史,通过昭彰历代封建士大夫文治武功之业绩,激扬后人忧国忧民之精神。

崇祯九年(1636),以荐用,恢复黄道周官职。经过前两次的打击,他对于为政已经毫无兴趣。本拟上疏请假,因有司敦促赴任,不得已于秋天心郁郁而就道。十年正月,入朝。四月底,又具疏乞休,连上数次皆不允。六月,崇祯帝以久旱下诏求言。他上《慎喜怒以回天疏》,曰:“陛下焦劳于上,小民展转于下,而诸臣括囊其间,稍有人心,宜不至此。”他与复社、东林诸人关系甚好,被江南学子尊为名士。同月,他针对温体仁方招奸人构复社、东林之狱,上《求言省刑疏》,曰:“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谿之谈,修睚眦之隙乎”,反对加罪于复社与东林党人。旋升谕德,掌司经局。这时,他见朝廷内外交困,崇祯帝刚愎自用,延臣树党营私,以邪压正,无意受命,具疏辞职,并自劾有“三罪四耻七不如”。用自陈不职的形式,进一步指斥朝政,希望崇祯帝能有所醒悟。十二月,升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纂集经书,为太子讲读。然而时过数月,黄道周又因上书言事被赶出都门。十一年七月初,他同时上三疏,一劾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入阁;一劾陈新甲夺情起宣大总督;一论辽东巡抚方一藻和议失算。是时,崇祯帝正为清兵频频进攻和明末农民大起义南北交攻,弄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凡事更加一意孤行,不听劝谏。杨嗣昌等人又恃上怙宠,借机对黄道周的《三罪四耻七不如疏》断章取义,大肆攻击。八月,遂以“朋串扰乱”的罪名,将其连降六级,贬为江西布政司都事。这次,他没有遵旨赴任,而是以养病为由请求回家。当时他已年届五十四,南归途中思绪万千,萧然感叹,对送别他的朋友吟了这样四句诗:“从此辞君各千载,故园门前千尺海;海中疏岛千高驼,记得投竿双膝在。”准备自此之后,要在山里老家谢绝一切宾客,不事应酬,安安静静地闭门守家,研究经史,著书立说,用笔墨伴随度过了“残生余年”。

可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很快就使黄道周隐居山林的生活愿望成为泡影,随之而来的是血淋淋的严刑拷打的监狱生活。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在举荐地方人材时,对黄道周推奖备至,而大学士魏照乘因甚恨道周而指责解学龙“滥荐”。崇祯帝邪正不辨,偏听偏信,也认为解学龙是“党庇行私”,将解学龙与黄道周加上“党邪乱政”的罪名,立削其籍。四月,解入诏狱。黄道周亦于七月被捕至京,与解学龙各杖八十,下镇抚司狱论死。此时,与黄道周素无往来的户部主事叶廷秀等抗疏力救,也被逮入狱。在狱中,黄道周惨遭掠治,备受折磨,遍体鳞伤。但他意志刚强,宁死不屈,仍然坚持日夜著述,手写经书一百二十本,并研理极数,成《易象正》十二卷。十四年三月杨嗣昌死,刑部的官员亦认为所加黄道周的罪状证据不足。十二月,得旨赦出,谪戍湖广辰阳。十五年六月,赴谪抵江西九江。八月,崇祯帝召见阁臣,再度入阁的周延儒欲用黄道周,乘间上言:道周家贫子幼,生活清苦,事亲极孝,学无不通。十月接旨:“念其清操力学,尚策励,特准赦罪还职。”此时,黄道周“通籍二十载,历俸未三年”,一再忤旨被罢,再也无心继续供职。由江西返回南京之后,于闰十一月,遣义男上《免戍辞职疏》、《乞赦解学龙叶廷秀疏》,即告病从南京径直回家,重操旧业,次第完成《孝经集传》、《坊记》诸书。

崇祯十七年春,风云骤变,皇朝更迭。黄道周在家闻明亡如丧考妣,“袒发而哭者三日”。五月十五日,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第一个小朝廷,以翌年为弘光元年。因众望所归,黄道周被命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六月二十二日,他遣义男上《时务疏》,献进取之策,谓:“窃意今日之事,类多伏莽,不设重臣,不能复驭。盖以南都定鼎,则福建、江右皆为首藩。”应以闽之建阳、赣之雯镇、浙之衢州作为根本重地,积极组织力量,反击清军。疏呈上而不见施行,黄道周不欲出。首辅马士英讽之曰:“人望在公,公不起,欲从史可法拥潞王耶?”乃于九月十五日出山入道,途中又忽萌回车之意,为人所劝,方继续往行。十月二十一日抵衢州,闻升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上《衢州闻升辞职疏》,不准,始决意入南京。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入朝,见诸臣措置乖方,又闻刘宗周被逐,不欲久厕朝班,二月底疏请奉敕赴绍兴祭禹陵。祭祀毕,于四月就地疏请致仕,未得可否而南京陷落,弘光政权灭亡。此时,黄道周毫不畏惧,“誓死反清复明”,上疏潞王朱常涝及当时逃亡杭州的邹太后,令闽、赣、浙三省之兵奋起抗清。又草檄谕数千言,皆持而不下。已而,杭州亦失守。六月,黄道周在衢州劝唐王朱聿键驻跸衢州,以号召两浙,联络江右,以期中兴,恢复大明江山。而镇江总兵郑鸿逵等人则一味退却,拥兵自重,于是月底挟唐王偷安入福州。黄道周看到自己的主张不为所用,无奈尾随入闽,至浦城获悉唐王已于闰六月初八日在福州就监国位,因与诸臣政见不同,不想去福州受命,仅派人往贺,而己取道还山。唐王得报,遣使往迎之。“时百事草创,危疑未定”,人心涣散,大江江右诸臣又皆“拥众横行,蓄威自卫,而抱妻携子,藏马于舟,掠盗于道,经都越邑,嗷嗷瞻乌”。黄道周以为不早正帝位,难以挽回民心,号召天下,于七月奉唐王即位,改元隆武。唐王以道周区划裁定大小礼节事务有功,升他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寻加兵部尚书。在隆武政权中,唐王徒拥空名,实权掌握在福建总兵郑芝龙手里。道周观郑氏日图不轨,无法共事,上疏乞归。唐王留之再三,道周还是认为在朝廷中决不能有所作为,于是转而复请行边,督师征战。

从军事上看,福建东南际海,事可无虑。其余三面环山:东北有仙霞岭作屏障;西北一路,经光泽出杉关,可入江西建昌府,但道路遥远,馈饷艰难;正北由崇安,出分水关,可入江西广信府,联络徽州抗清义军。而三路通道皆在福建建阳,是为闽北重镇;关外要害,则莫急于广信,可谓全闽北门。

据此,黄道周决定由正北出闽。七月二十二日朝饯启行。第二天,他即带着“三五秀才”离福州,经延平,至建宁,先后募得闽、浙诸门人子弟及各地乡兵四千人,九月抵崇安扎营待饷。上疏唐王,郑芝龙拒不发饷。十月一日,黄道周至广信,闻徽州已于九月二十三日为清军所破,乃分兵三路,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起初,出婺源之军尚有捷闻。可是,由于清军步步增兵压境,攻势凶猛;隆武小朝廷兵饷俱操之郑氏,他们不仅不抵抗,反而处处掣肘,多方刁难。黄道周名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有“一意报主”之心,但无调动兵饷之权,“于饷部实未尝有一毫之饷,于兵部实未尝有孑体之兵,于府库实未尝有一锥一粒火药器械之助”;各地兵、饷又皆不继。因此,很快就陷入兵单食尽的困地。另外,所募之兵多为“君子之军”,督阵诸将也多数是秀才用兵,“调度无能”。至十一月,抚州、婺源、休宁三军相继溃败。为报效唐王,黄道周欲决一死战。十二月初六日,复自广信进攻婺源。至童家坊,闻乐平县失守,广信成为一座孤城,当地官绅纷纷要求回师守城。此时,尽管他只余下三百之兵、三日之粮,仍义无反顾,于二十四日进抵婺源城外十里处之明堂里。次日清晨,清军骑兵数千,乘雾奇袭,黄道周督众死战,顷刻大败,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超、通判毛玉洁等同时被俘。入婺源县城,清军备酒席,劝之降。黄道周不屈,骂而不食,吟诗八章,神态自若。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等人被清军解赴南京,幽于禁城中,绝食十有四日。在狱中,著诗文数卷。清朝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同乡劝其降,道周拒不答。操江巡抚陈谦以剃刀、满帽见遗,亦不受。书绝命词十二字:“防风虽倒,犹留一节,以问孔丘”,藏于衣带。黄道周以身殉节,视死如归。三月初五日(4月20日)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突然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指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遂英勇就义,年六十二岁。同时被害者,还有蔡、赖、赵、毛四人。唐王闻黄道周死,震悼罢朝,赠文明伯,谥忠烈。清乾隆中,改谥忠端。

黄道周博学多才,是明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精道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妙绝、绘画亦见功力。尤其是他以数明理,以理明数,潜心研究《易》学,对后来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其奏疏、诗文、杂著,多由后人编入《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刊行于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黄道周》。另,关于黄道周遇难的时间和地点,《清世宗实录》卷二三,谓:顺治三年正月斩于徽州军前。似属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