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词中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父,而这个渔父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江垂钓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整首词。

(2)想象词写景的画面,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说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张志和垂钓的那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

(2)感悟“垂钓”主题诗词,体会诗人们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整首词。

(2)想象词写景的画面,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说出来。

教学难点:

(1)体会张志和垂钓的那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

(2)感悟“垂钓”主题诗词,体会诗人们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到了六年级,古诗一定积累了不少,老师今天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春景诗、送别诗。)学生背诵对应主题古诗,教师相机点评。

生:《游园不值》(师:由一枝出墙的红杏想到了满园的春色。)

生:《春夜喜雨》(师:春天的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

……

生:《别董大》(师:离别时没有惆怅,而是,满怀激情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生:《送元二使安西(师:对朋友的关切、离愁的无奈,都在这一杯酒中。)

……

2.这些都是同一主题的诗,我们平时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可以对比着来读,加深对古诗的感悟。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词——《渔歌子》(齐读)

二、初读诗词

1.自由读读这首词,第一遍要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反馈。

师点评:你读得很流畅,听得出,刚才你一定读得很认真。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

2.再读读这首词,这一遍要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的有节奏。(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反馈。

师点评:你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不错。

你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了诗词的味道,真棒!

3.我们一齐把这首词美美的读一读。

三、再读诗词。

1.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有的同学甚至微眯上了眼睛,陶醉在了诗的美妙境界中,真了不起。你们都在诗中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一起再来细细的体会。(教师配乐诵读)

2.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似乎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呢?

预设一:

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展翅飞过。

师:你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是啊,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发出声声轻快的鸣叫。谁能用朗读把老师描述的画面再次展现出来?(请两到三位学生读)

生: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青山白鹭,多美的画面啊。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白鹭那轻盈的姿态。

预设二:

生:我看到了白鹭飞翔,粉红色的桃花,肥美的鳜鱼。

师:你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老师从这第一行诗句中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预设三:

生:我看到了一个渔翁在钓鱼。

师:那这个渔翁在怎样的环境里钓鱼呢?……

3.谁再来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桃花开的正旺盛,江水中还有一条条鳜鱼。

师:你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它们都开的什么样啊?

生:有的还是花骨朵,含羞待放,有的刚展开两三瓣叶片,有的全展开了,露出细细的花蕊。

师:说的真美,满树的桃花姿态各异,借着春天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你闻到桃花的味道了吗?你能读出这份淡淡的幽香吗?

生:读诗句。

师点评: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点缀了无边的春色,淡淡的香气在山中、江上荡漾,若隐若现。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流水潺潺。

师:那清澈见底的江水还倒影着秀美的山、优雅的白鹭、还有桃花那美丽的身姿。用你的朗读把如此幽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吧。

生:读诗句

师点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让人陶醉吗?

师:那一江春水中还有什么啊?

生:鳜鱼。

师:鱼儿在做什么呢?

生:有时“哗”的一声跃出水面,时而嗖的一下,又潜入江中。

师: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你能把鳜鱼的肥美读出来吗?

生:读诗句

师点评:春江水暖“鱼”先知,鱼儿们游得是那么的欢畅啊!

师:这两句话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谁能把这两行词连起来读读。(请两到三位学生读)

生:读诗句

师点评:看来你已被这浓浓的春意陶醉了。

通过你的朗读把大家都带入到这幅画面中去了。

师:我们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一齐把这两行词读一读。

生:齐读前两行词句。

师:青山绿水,白鹭粉桃,这真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美图。

4. 读读诗的后两句,你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渔翁在小船上钓着鱼。

师:渔翁的穿着是怎样的?当时的天气又是怎样呢?再来具体地说说。

生: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坐着小船在悠闲的垂钓。

师:有进步,看来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能再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生:读诗句。

师:看来你是身临其境了。

师:大家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吗?

生:用箬竹叶编成的宽边帽。用草、棕叶编成的雨披。

师:当时风大雨大吗?

柔和的春风吹着细细的雨丝,使它们斜斜的落下。古人所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地也正是这个意境。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需要,没必要,不想要。

师:大家自由地练习读读这行词句,把那美好的画面要读出来。(请两到三位学生读)

生:读词句。

师点评: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个悠然垂钓的渔翁。 你把大家带入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我们一齐来读这两行词句。

生:齐读后两句诗句。

师:那此时的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答案就在诗中,请你再读读整首词。

生:自由读词,作答。

师:这是原因之一,之二……

师:由此看来,也许是斜风细雨让渔翁不须归;也许是要钓那肥美的鳜鱼,所以不须归;更或者是他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乐而忘返,所以不须归。

师:和着音乐,想象着画面,谁来读出整首词蕴含的美?(请几位学生读)

师: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几个简单的事物,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副生气盎然的春江垂钓图。【板书:春江垂钓图】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一齐把整首词美美的读出来。

四、对比感悟。

1.在四年级我们也曾经学到过一首垂钓诗——齐读诗题《江雪》,我们把两首诗词对比着来读读,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师:先来说说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在钓鱼;都是先写景再写人。

师:有什么不同吗?

生:钓鱼的季节不同,《渔歌子》写的是在春天,《江雪》写的是在冬天。

《渔歌子》是词,《江雪》是五言诗。

师:简略概括诗和词的不同点

生:《渔歌子》表达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情,《江雪》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寂莫的心情。

师:诗词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请与《渔歌子》做比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孤独和寂寞?

生:(绝 灭 孤舟 独钓)

师:《江雪》用鸟飞绝,人踪灭,表现景物孤寂、凄凉。【板书:孤寂凄凉】

师:色彩有什么不同?

生:《江雪》白茫茫的一片,《渔歌子》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师:如果说《渔歌子》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江垂钓图,那《江雪》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图画呢?

生:寒江独钓图。

师:【板书:寒江独钓图】这个“寒”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天寒、地寒,心更寒。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似的景物,却因为季节以及诗人心境的不同,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两首诗,读出作者不同的心境。

(男女生读)

2.同为垂钓,目的也各不相同,那么《江雪》中的渔翁之意仅在鱼吗?究竟想钓什么呢?(指名几位学生答)

生:他是模仿姜太公,不设诱饵,愿者上钩,是在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春天,也是在宣泄自己的壮志难酬……

师:《江雪》中的渔翁借垂钓来派遣心中的孤独寂寞,那《渔歌子》中的渔翁在钓什么?(指名几位学生答)

(师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张志和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再后来他自己再也不愿作官。整日游山玩水,他很喜欢钓鱼,常驾一叶小舟,终日泛舟于江湖之上,自号为烟波钓徒。)

生:钓肥美的鳜鱼,钓这美丽的春景,钓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是啊,他希望过悠闲自得的生活。【板书:悠然自得】

3.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我们再和着音乐读读这首词,不但要读出画面的美,还要把那份悠然自得的心情读出来。(齐读)

五、学法迁移

1.岑参在《渔父》中这样写到“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板书:取适非取鱼】诗人们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我们再来看白居易的《垂钓》,仔细读读整首诗,在看看阅读提示,想想这里的渔翁又在钓什么呢?

2.由于诗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垂钓的体验也不同。白居易垂钓的满腔苦闷;柳宗元寒江独钓的孤傲洒脱;张志和烟波垂钓的闲情逸致……正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读今天学的词《渔歌子》,感受那份垂钓情怀。(齐读)

3.课后我们可以再读读其他垂钓诗,(课件出示:杜牧《渔父》、柳宗元《渔翁》、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品味诗人除了钓鱼,还获得了一份怎样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江雪

春江垂钓图 寒江独钓图

悠然自得 孤寂凄凉

取适非取鱼

教学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册教材中,均有古诗两首或三首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它们都是割裂开来,独立教学。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上课所能学到的,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怎么教会孩子自主学习,汲取其中的营养呢?

在本次教学中,我把同一的题材(都是写钩鱼),不同的作者(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一词,比照参读。再将这些学习资源组合成一个 “垂钓”的文化主题,在精读《渔歌子》中深入感悟,由点及面,将阅读视野引向“垂钓”的这一主题。这不仅使学生在精读中感悟“垂钓”,也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整理资料,同时也将一个诗歌精华的文化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所了解和感悟。

这堂诗歌主题课中,《渔歌子》是感悟的主体,对《渔歌子》这首词的感悟,经历了这样几个层次:

首先,在初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品读画面。将词高度概括精练细腻的语言转化成一幅形象的画面,这是对诗歌意境感悟的基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首词表现的美好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也正是那一幅春江垂钓图,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画面的美。渔翁在这斜风细雨之中,身处如此美妙境界里,独享大自然的恩赐,当然无须煞风景地打道回归了。读到的文字便真正成了画面,那么,学生所说出来,就是基于词的意境的自我语言。这个过程,既是词的意境的感悟,也是语言的积累与表达。

其次,对比品读情景、品味心境。通过鉴赏使学生获得诗人对画面独特的构思,画面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古诗词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教学要以景悟情,景情合一。在对比中感悟,相似的景物,却因为季节以及诗人心境的不同,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对比《江雪》联系作者生平,感悟“垂钓”主题,对张志和“垂钓”的文化含义,学生接受得那么简洁,感悟又那么深刻。

最后,学习诗词,应该将学生的目光带向更大更广阔的诗词天地。由于诗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垂钓的体验也不同。对比“垂钓”诗词,体会诗人心境。围绕“垂钓” 这个主题,在感悟《渔歌子》内涵的基础上,引发另一种思考:其他垂钓诗人们在钓什么?学生有了之前的阅读体验,很快都能进入情境。诗人们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

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是以诗的语言品味为基础的,学会鉴赏诗的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以诗比诗,以诗悟诗。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或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对比。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有助于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语言艺术有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