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的考察要告一段落了。当我们总结这场战争的特点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双方的差距。

既然是战争,军事实力自然是交战双方最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不用再强调什么了。战争的过程说明了一切,清朝军队无论是在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性能上,还是在技战术上,都无法与英军抗衡。英军的炮舰射程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我能及彼,彼不能及我”的打击效果,英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抢占滩头阵地,架设陆军野战炮进行打击、迂回侧后攻击等等战术更是清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并非清朝军队在上述方面的劣势,而是制度上的虚弱和无能,清军内部的腐败我们在前边已经提到过了,可以肯定的是,每次招募军队或者乡勇都是官员们升官发财的好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不只是无法形成军事行动上的默契配合,甚至发生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内讧。一位英国军官在1841年英军进攻广州城的时候,记录下了这样的事情:

“知府某次和义律大佐会晤时,把城中的情形说得最惨不过,原因就在封锁。居民苦于食物缺乏,而各省的军队之间内战又正猖狂。骚乱还没有平定,许多兵士已经死了。据说,湖北的驻防兵和本地步兵战斗时,切下他们的肉吃了。但是我不知道这些话确实到什么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只能说清军的问题不只是武器装备和技战术上的,这场战争是一次中国封建制度的彻彻底底的失败。

当我们跳出军事领域而考察其他领域的时候,更让我们吃惊的是,清朝从上到下的无知,这种无知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在让耆英南下的时候,道光皇帝曾经命令耆英向俘获的英军士兵询问这些问题:

“著奕经等详细询以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

“克食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向与英吉利有无往来?此次何以相从至浙?

“其余来浙之孟加拉、大、小吕宋、双英(鹰)国夷众,系带兵头目私相号召,抑由该国王招之使来?是否被其裹胁,抑或许以重利?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又所称钦差、提督各名号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该头目人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鸱张,所有一切调动伪兵及占据郡县,搜刮民财,系何人主持其事?

“义律现已回国,果否确实?回国后作何营谋?有无信息到浙?

“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或另有诡谋?

道光皇帝恐怕根本不知道,他的高祖父康熙皇帝曾经让来自法国的学者制作了一幅当时世界最精美的世界地图——《坤舆全览图》。至于官员们的无知,最显著也是影响最大的例子自然是耆英的蹩脚的外交行为了。

反观英国,大英帝国政府早在1836年就派出了“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海岸边游弋,进行海港深度测量、收集情报等等工作,船上还搭载了一位普鲁士出生的传教士,这位传教士叫郭士立,是一位在当时少有的中国通,精通闽南语和粤语,在英军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英军攻占慈溪县城之后,郭士立还进入了县官已经逃跑的县衙门,坐在县太爷的位置上,过了一回县官瘾。更有甚者,郭士立还自称加入了一个福建的大家族,是那个家族里的一员。在到达福建的时候,他向当地民众自称为福建老乡。可见他对中国的了解之深。英国人拥有这样的中国通顾问,他们对信息的收集和掌握的重视程度就不言自明了。尽管战争开始之初,英军封锁中国海岸线的行动在战略上有些不得要领,但是到了战争的后半段,他们能瞄准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镇江作为攻击目标,就可见他们已经摸清了清王朝的要害所在。

信息上的无知,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闭塞和自大,我们已经一再强调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中,作为一个统一和强大的文明,中国人心理上的优越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心态在这场战争中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又是多么的荒谬。地大物博的中华文明,在面对对茶叶如饥似渴的英国人的时候,是怎样理解的呢?有外国学者指出:

“鸦片战争期间许多人深深地相信,外国需要的茶叶和大黄是如此之多,如果切断供应,他们就会变成瞎子和易患肠胃病。”

中华文明的这种优越感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统治阶级当中,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也受到了这种傲慢心态的强烈影响。一份战争期间广东民众致英军的布告的开头是这样破口大骂的:

“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楼寇之党。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尔不过贪利而来,有何知识?尔之贪利,犹畜生之贪食,不知法度,不知礼义。尔试揽镜自照,尔模样与畜生何异?不过能言之禽兽而己。何知忠孝节义?何知礼义廉耻?尔虽有羽毛、大呢,非我湖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尔不思报我天朝厚恩,反加仇害,用鸦片烟害我百姓,骗我银钱,尔畜邦素不食此物,何以毒我天朝?”

清朝从上到下毫无疑问的都是这种心态,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心态的盲目性是百分之百的。在这样傲慢而闭塞的观念之下,也就只能落得落后挨打的下场了。

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朝的虚弱,在英国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法国和美国立刻嗅到了机会,从总体上来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顺理成章的。清朝分别在1844年的7月3日和10月8日,同美国和法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这两项条约的条款包含了《虎门条约》的所有内容。另外,在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中,还对关税协商的行为给予了正式的制度化,在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中,基督教也在中国解禁了。由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存在,这些不平等条款被给予了所有和中国签订条约的国家。

在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表面上虽然并没有对清朝构成太大威胁,但是实际上只要清朝发生动乱,对于列强来说要想扩大对清朝的侵略和控制,是轻而易举的,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

如果要发掘鸦片战争对今天的借鉴意义,那么我们就要想到清朝在当时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当时清朝的GDP还占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引用这个数据的人往往是想说明当时的清朝没有真正的衰落,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GDP只是国家实力当中一项指标而已,尤其是在战争当中。战争考验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说和经济实力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效率。如果这样来衡量中英双方在鸦片战争中的实力对比,那么很清楚,这是一场清朝根本不可能打赢的战争。因此,在国家实力的衡量中,我们不能只重视GDP,经济资源的集中度和利用效率比GDP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回到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场战争最初的导火索——禁烟运动一直被清朝政府当做一件内政事务在处理,清朝的统治者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件内政事务会招来“蛮夷”的入侵。那么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在现代外交中,有一项某些国家颇为倚重的原则:不得干涉他国内政,但是很多历史事实(不只是鸦片战争)告诉我们,在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要想让本国的内政事务不遭到外来势力的干涉,进而成为外来势力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玩弄强权政治的国家,是不会把“不得干涉他国内政”当做不可践踏的原则的,因此,内政问题和外交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体两面的。

鸦片战争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就用张馨保中肯的评价来结束吧:

“鸦片战争大炮的轰鸣把一个沉睡了几百年的帝国震醒。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人民由此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由于中国沉重的传统和长期的自满,这一进程注定是长期的、曲折的、痛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今天中国人不是仍然沿着这条道路行进着,以对付西方不停的挑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