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于6月1日撤回香港,很多人都在欢呼这是三元里事件产生的效果,可是实际上英军撤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连日作战的劳累(也许这和三元里事件还有点关系)和后勤供应的困难。士兵普遍的水土不服更加大了英军的困难。另外,清朝方面虽然没有完全履行使英军撤退的条件,可是最重要的600万元已经交清了,所以英军撤回了香港。义律的北上进攻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在接下来平静的两个月中,道光皇帝满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了,奕山向他通报的奏折使他误以为英国人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两个月的和平也使道光放松沿海省份守备的命令有时间执行。但是,清朝没有想到战争的**却即将到来。

8月8日,义律收到了璞鼎查接替他职务的命令。让他惊讶的是,两天之后,璞鼎查就站在了他的面前,他的使命到此结束。今后,英军侵华的最高指挥官就是璞鼎查了。

璞鼎查上任之后,雷厉风行的开始行动。8月13日,战舰立刻从香港起锚,英国远征军直扑厦门,守卫厦门的清军指挥官是闽浙总督颜伯焘,贪婪而忠诚的颜伯焘花费100万两白银军费在厦门用花岗岩打造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就在江苏和山东等省忠实的执行道光皇帝的撤兵命令的时候,厦门的守备却没有放松。颜伯焘的判断是准确的。英国人确实看中了厦门这个良港。厦门堡垒的坚固程度让英军都赞叹不已,英军占领厦门之后发现在堡垒中被炮火炸死的清军寥寥无几。此次攻占厦门,英军采用的战术依然是从防守薄弱处,用登陆部队进行迂回攻击,从侧后方突破堡垒防守,战斗之后,厦门的花岗岩堡垒依然屹立,可是城头的旗帜,却已经换成了米字旗。

清朝建造的最坚固的海岸堡垒也被攻破了,官员们在上奏时,终于告诉道光皇帝原来英国也有陆军。在这之前,对于英军的侧后方迂回攻击的解释每次都嫁祸于一个莫须有的集体——汉奸。当道光皇帝像发现了外星人一样发现了英国陆军之后,立刻下旨,提醒沿海省份注意。可是这份旨意并没有传达到定海。因为,在这之前定海已经再次被英军占领。

璞鼎查留了500名士兵守卫厦门,之后立刻向定海进发,在10月1日第二次占领定海,紧接着又向杭州湾南岸的镇海发起进攻,10月7日,英军占领镇海,前一天英军攻城时,负责守卫镇海的总兵余步云临阵脱逃,而组织守备工作的两江总督裕谦在半是绝望,半是勇敢的心态下自杀殉国。此后,英军在浙江如入无人之境,10月13日,英军占领了没有一兵一卒防守的宁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余步云逃跑太过仓促,甚至没有布置宁波的防务。

这时,璞鼎查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占领的地方过多,兵力驻守过于分散,中国是如此之大,仅仅几千兵力的英国远征军是肯定吃不下的。璞鼎查决定收束兵力,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宁波、慈溪等地英军屡次占领屡次撤出,每次占领都向当地索要赎城金,尽管实际索要的金额远远不如广州的那次,但是,出现这种英军予求予取的情况确实是清朝的耻辱。驻军方面,英军撤出了厦门城,只在鼓浪屿留下少量驻军。其它不重要的据点也不驻军了,英国这种避免兵力分散的近现代作战方式,和清朝从全国各省调兵很难有默契配合的成建制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