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思维游戏课程活动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和不同的活动类别,因此,我们特别注意教师语言的运用,尤其是提问的设计。因为提问是教师发起与幼儿间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活动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将语义认知类、行为认知类的活动与幼儿园一般的语言活动相混淆,比较注重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特别关注幼儿语言的表达,从而容易忽略语言活动本身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教师提问的针对性便会相对降低,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

思维游戏课程以发展幼儿五种基础思维能力——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和发散为目标,活动内容围绕目标来设计及实施。如,语义认知能力是指对词语信息的理解能力,我们在语义认知类活动中,都会依据这类活动的特点来设计提问,提问的目的更强调要针对幼儿的理解力。举个例子,“太阳是在上午升起,还是在下午升起?”“太阳是在什么时候升起呀?”两种提问方式所反映的提问意图是不一样的。问孩子“太阳是在上午升起,还是在下午升起”,我们的意图在于看孩子是否理解“上午”和“下午”的含义,这需要孩子调动已有经验,对“上午”和“下午”作出判断与选择。而当孩子回答“是早上升起”时,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回答本身没有错,但由此可以判断,孩子对于“上午”和“下午”可能理解得不太清楚,对于整句问话的意思理解不够。如果作为一般的语言活动,我们会使用第二种提问方式,孩子只需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回答即可,我们都会给予充分肯定,而不用再去做过多的分析。

再如,行为认知能力是指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相应信息的能力,包括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表情和动作等。在这类活动中,我们强调幼儿的观察和理解,并据此设计提问。例如,教师向孩子出示一张图片——人行道上,山羊公公很生气,小白兔慌慌张张。当孩子描述到“山羊公公生气了”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追问方式:“山羊公公为什么生气?”“山羊公公怎么生的气?”“你是怎么看出山羊公公生气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猜想发生的事件,自然用第一种问法;当我们希望孩子描述或模仿时,第二种问法会更适合;而如果我们有意引导孩子对人的行为作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第三种提问显然会收到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