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其原因,在观念层面,主要是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在操作层面,主要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未予以应有的重视,以及学前教育学科的不成熟导致的科学指导不到位。要加大各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加强幼儿教育工艺学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水平,以尽量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教领域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1987年的第一次全国幼教工作会议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但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很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现象呢?

一、概念辨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人们对这种小学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可以提前学的,只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的知识还是超过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也容易忘记,没有多少效果,即使有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不利于幼小衔接。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这种小学化在农村学前班较为常见。大多数小学化现象则兼而有之,只是程度各异。

二、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观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

在观念层面,首先是传统的儿童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轻视,儿童的生活总是以一种依附于成人、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的方式而存在。儿童虽然有他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但在大部分家长眼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儿童的特点也好,儿童的需要也好,首先是我家长的需要,我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应听我的,我的希望就是孩子的希望,他是我的孩子,我肯定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未来好。所以,从家长的观念出发,当然是知识学得越多越深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精越好。幼儿很小,从各方面来说,都不是家长和成人的对手,只好乖乖地听话,即使反抗,也不起什么作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