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性课程》是美国幼教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黛安·道奇(Diane Trister Dodge)、劳拉·寇克(Laura J·Colker)和凯特·赫罗曼(Cate Heroman)专为3~5岁学前幼教机构而设计的课程。该课程具有坚实的理论和研究基础,这些理论和研究对设计课程、看待幼儿、给教师建议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幼儿园创造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共通的需要层次。依据该理论,3~5岁的幼儿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其次才是归属感和自尊的需求。为此,创造性课程认为,教师首先应当满足幼儿的基本需求,营造出一种安全、放松、有归属感的环境氛围,让幼儿产生有能力、可以做决定、也能主导自己的学习。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生八大阶段理论”指出,一个人要健康地发展,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事情要发生,而3-5岁的幼儿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之一便是主动。为此,创造性课程认为,学会主动是幼儿发展的主要成就,而教师应把营造鼓励幼儿去试验、探索和追求自己兴趣的教室环境视为最高优先。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按照皮亚杰的观点,3-5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方式主要以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他们开始注意自己所探索的物体的特性。因此,创造性课程认为,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物体和发现这些物体逻辑特性的机会。

4.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和学习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幼儿认知上的成长不仅来自于对物体的操作,也来自于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互动;幼儿在旁人的协助下所能做的事情,比起他们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更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了解。因此,创造性课程十分重视把教室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幼儿通过与教师、问伴的互动,学到解决社交问题和分享的技巧,由此促进教室中所有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相互联系的多种智能,但大部分的个体都只在其中一项或几项上表现比较突出。为此,创造性课程强调,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殊天分,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

6.史密兰斯基的游戏理论。史密兰斯基的游戏理论指出,无论是功能性游戏、建构性游戏、戏剧性游戏,还是规则性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此,创造性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帮助幼儿学习、扩展他们的世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