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过程

(一)室内活动

师: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1米有多长。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师:有一些长了,再往回缩一点儿,就正好是1米了。

(教师走到几位学生面前,边用米尺验证,边进行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活动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们量的结果是1米20厘米。

师:那你们俩谁估得准?

生1:我们俩都估得一样。

师:那你们俩估的是多少呢?

生1:我们俩估的是1米90厘米。班里的桌子是1米,这张桌子比班里的桌子稍微大一点儿,然后我们估的就是1米90厘米。

师:你们能根据班里桌子的长度来进行估计,想法很好。不过,这张桌子比班里的桌子长一些,而不是长很多,估计得再少一些就更好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2:我们量的结果是120厘米。

师:请把你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2:我是先比划出1米,然后再比划出1拃是10厘米,一量是2拃,就是120厘米。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你能够借助身体中的尺子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很好的估计方法。

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在刚才的活动中,你的同桌表现得怎么样?

生3:我觉得我的同桌表现得非常好。

师:他哪儿表现得好?

生3:因为他用拃量了这张桌子的长度。

师:也就是他能借助拃来进行估计,还有呢?

生3:还有他量完以后就坐好了。

师:看来,他还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孩子。

师:你认为他的表现怎么样?

(教师指着生3的同桌问。)

生4:他的表现也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4:他参照我的数字增大一些,结果他比我估得准。

(二)室外活动

活动一:测步长。

教师提前给每组发放一份记录单:

师:步长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师:我们先来进行量步长的活动,每组的4个同学提前分好工,在活动之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估得最准?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并填写表格。

(学生开始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过程汇报给大家?

小组1:1号是××,他估计的是50厘米,测量也是50厘米;2号是××,他估计的是50厘米,测量的是57厘米……

师:你们组谁估计得最准?请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5:我就是迈步画完线后,用拃量的。

师:你一拃有多长?

生5:我一拃长10厘米,5拃就是50厘米。

生6:我是用铅笔盒估的,铅笔盒的长是21厘米。

师:你一步大概有几个铅笔盒长?

生6:大概有3个铅笔盒长。

师:你们能够借助工具来估计真是太好了。

生7:××迈了一步,我就想我的个子比他高,就应该迈得比他多一点儿。

师:我们又跟你学到了一种很好的估计方法。

活动二:测立定跳远。

说明:立定跳远指脚尖到脚后跟的距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

填写表格。

活动三:在操场上任选一种物体,测量其长度或高度。

说明:测量的长度要在可测量范围内。

任选一种物体得长度(高度)

师:下面请每个小 组从操场上任意选一个物体,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度或高度,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准。

(四人一组开始活动。)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小组选的是什么?是怎样估计的?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和交流,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学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

这节课按照教学的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在室内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比划1米的长度,它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对1米的表象进一步进行理解,为接下来的估课桌的长度以及到室外进行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同时也积累一定的经验。

学生室外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是测步长,通过测步长的活动要实现两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如何分工,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实现估计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他们得到了许多好的估计方法,学生知道一拃的长度是10厘米,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的步长进行估测;还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铅笔盒的长度是21厘米,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的步长进行估测;还有的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估测,如前一位同学通过实际测量他迈一步的长度是50厘米,他就这样想:我个子比他高,我的步长大约是55厘米。我们通过测步长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估计方法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