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凡经过母系氏族杜会的民族,无不有对女性祖先的崇拜。有的民族虽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是他们依然保存着对女性祖先崇拜的风俗习惯,如魏国古代的社就是其例。

抗战以前,我国东北辽宁至朝鲜境内常发现巨大的石豖和社。日本考古学者称之为“巨石文化”,其实就是石豖或社。1949年以后,辽河南北陆续有所发现,井且确定它们就是石豖或社。1965年,江苏铜山丘湾遗址发掘出一处商人杀人祭祀的遗址,中心矗立四块天然石块,周围有人骨架二十具,包括女青壮年,双手反缚,俯身屈膝,有的头骨已经破碎。他(她)们当然不是本族人民。而是战俘作为祭祀的牺牲,如牛羊豖犬作为牺牲一样。全部人骨架和狗骨架的头都对中心的巨石,考古工作者都认为它是“社祀”,大概是殷商后期的遗址,在其附近还发现其他殷代遗址可以证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1981年辽宁西部凌源县、建平县交界处发现的巨石豖和在附近山上的“女神庙”遗址。庙是由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其中有许多属于妇女身体的残块,如四肢、鼻、耳以及乳房等,最可贵的是一个在主室内发现的妇女头像,相当干真人大小。头顶鬓迹平直起棱,再上部分也残缺。鬓角齐整,耳长圆,微前倾,眉尖处圆突。鼻梁低,眼窝浅,眼内镶嵌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头部枕位残缺,面涂红彩,朱唇。一望面知是一个妇女的头像。考古工作者称她为“女神”,其建筑遗址为“女神庙”。遗址属干红山文化,推测为六千年前,相当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年代。

我们根据上述《简报》认为,这所谓“女神”大概就是殷商的简狄之类的女性祖先,则“女神庙”就是祭祀女性祖先的社。

殷周时代,社的崇拜已普遍流行于大陆各地。我在《汤祷雨桑林之社与桑林之舞》一文中列举其例。但偏偏漏掉了《殷契粹编》九〇七的一条卜辞,关系重大,特为补引如次:己巳王、贞(今)岁,商受年。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以上四个“土”字,都应读做“社”字,社土本是一字,即东社、南社、西社、北社。近人读做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解为四方。不确。如《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甫田》:

“以社以方。我田既臧”都以社方对称,故此四土,决不能独坐四方。又甲骨卜辞常见“宁雨于土”,“宁雨于方”,也是社方并称。可证。殷周的王非常关心一年当中农业的收成如何,因关系到他的财政收人,所以他必须亲自贞卜祈祷。

《墨子·明鬼》篇说:“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战国时期社的名称,虽各不同,但都与女性祖先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其实閟宫、郊禖以及秦国的畤,也无不起源于社而只名称不同而已。如《閟宫》之閟,《毛传》云:闭也其实閟也有神秘、秘密的意思。鲁国的闭宫本起源于周,而《毛传》云:“在周常闭而无事。”这却把事实颠倒了,而是春秋以后,鲁国的贵族为了维护宗法制度,不能不对社祀时男女的乱婚现象有所禁止,因此闭宫平时是紧闭着的,故曰:“闭而无事”。“无事”也是当时的隐语,即指男女的谈情说爱和幽会野合。这样一来,姜嫄、简狄也就“天下母仪”,或者成了男女青年的红娘—媒人了。禖实际也是媒字。

畤社本同音同义。秦人崛起于西北,在周的废墟上建立国家,它为了区别与周的不同,因此改称为畤,但畤从田从止寸,止本是趾字,那么它仍是沿用姜嫄履大人足迹的故事。

桑林一词,我在前文《汤祷雨桑林之社与桑林之舞》中已有论述,兹可不赘。云梦是楚国的社祀,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已早有精辟的考证,自然也不需我再绕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