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过农村教育教学的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慨:农村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见识浅薄,课外阅读量不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的好难!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刚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更觉一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我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经过一学期的摸索,终于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感悟“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生活作文’和‘活动作文’写作实践是提高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但是我们的学校位于金沙江畔,江南水乡,青山绿水,为开展语文活动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实践活动。

一.体验“农”活

根据语文活动课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农村特点,围绕种植、养鸡养鸭以及养鱼方面做文章。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都会帮助家里从事很多的农活,定期给作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病虫害;小鱼塘里每天喂食、换水,鱼一天一个长势……,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会做许多“农“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收集“农”语

农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义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已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同时,把“农” 语收集到自己的积累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当地农语:

歇后语: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箩里盛笆斗——稳驾定

咸菜拌豆腐——有盐(言)在先

绣花枕头——一肚草

铁匠做官——只讲打

谚语:

百花生日晴,桃梅李果吃不尽。

种田三件宝:猪囤,河泥,红花草。

苗中有杂草,犹如毒蛇咬。

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挑在肩头上。

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

……

语文活动课上开展这方面的训练活动,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的习作也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

三.采访“农”民——争当“小记者”,报道农情

渐渐地学会探索研究,学会创新思维,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合作。从采访农民开始,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了让小记者们的稿件能够发表,反馈给全校师生。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度给以辅导帮助,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并且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直接获取知识。

在语文活动课上,围绕“农”字,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会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学习,自觉性高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爱家乡的良好品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课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