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在此,我就自己所从事的一年级的语文课谈谈自己对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创作要素的理解。

一、适时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声音经常被大家所忽视,多数课件在运行过程中就像是一部默片。其实适时的声音加入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当然加入声音也有一定的讲究。如:在正式上课前,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作为下课 、 上课的衔接,吊起了学生的探知欲,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心情,为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作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由于教学低年级的课文时有一个特点即课文一般由教师范读。因此在教学《小雪花》一课时,我设计了小雪花从天上慢慢飘落的动画场景。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我读课文。这时感觉非常的别扭,学生既要看屏幕,又要看老师读,有一种分离割裂的感觉。这时,我将范读的声音录入课件中,使动画与声音从一个地方传达出来,减少了学生注意力的流失。

在做巩固练习时,一般来说,巩固是处于一节课的尾声部分,这时低年级儿童已经坐不住了,注意力严重的不集中,如果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冒出来,是不断能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在进行“青、清”的分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河水真( )啊。”当我把“青”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个“你错了,你错了”的声音;当把“清”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阵掌声和“你真棒,你真棒”的声音。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感到吃惊,或被吓了一跳,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又被重新拉回了课堂中,而且掌声和表扬声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儿童来说,不同位置的声音加入,能够恰当地引起他们的注意,调节好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因此,使书本上静止、呆板的图画动起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如一年级有篇课文叫《山羊过桥》,就可以设计成动画的形式:一座小木桥,白山羊和黑山羊分别从桥的两边相对走来,黑山羊让白山羊先走,白山羊对黑山羊表示感谢。拟人化的山羊形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赢得了他们的喜爱,使他们对这部“小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就学生讨论讲讲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喜欢白山羊还是黑山羊,为什么喜欢?学生有声有色的讲了起来,有的喜欢白山羊的有礼貌,有的喜欢黑山羊的谦让精神,简直是在班里开了一个小辩论会。在讨论交流后,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学精神,也为经后的的看图写画打好基础。

三、丰富的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儿童也有他们自己认为事物美丑的标准。一个课件如果色彩单一,或者选用黯淡无光的色彩,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反而招来他们的厌恶。儿童较偏爱明亮的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在教学《看菊花》一课时,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时我所出示的菊花就选择了明亮的颜色,如黄色我就选鹅黄而不选土黄,绿色就选翠绿而不选墨绿等。在教学《请你不要告诉她》讲解“晶莹”一词时,我选择的小红花的颜色是大红色非常鲜艳,衬着一片片绿叶,上面的露珠又大又透明,在太阳的照射下反射出一道道光芒,学生不时的发出“啊,真漂亮,真美”之类的赞叹声。这时学生不但理解了“晶莹”就是透明的含义,而且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形成了初步的审美观,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多媒体走入课堂教学后,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师多花些心思,精心设计出一些细致的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并合理利用,不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激发学生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使之早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