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 灭 与 复 活

——论古诗词的教学与人文关怀的回归

浙江·临安 朱亚华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也。

——孔子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

(一)诗性的泯灭

语文人文素养的缺失已被人们普遍地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工具性与政治性”到“工具性与思想性”,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传”,在“文”与“道”的结合上做足了文章。迟至今日才幡然大悟——“工具性”与“人文性”才是语文的本源。但这一缺失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导致了人文素养的荒原。时隔半个世纪才认识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才推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才刚性地规定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背诵240首诗文。

的确,错是前人之错,误是众人之误。当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步入一个“新时期”、“新时代”、“新纪元”的时候,顺理向世人宣告:我们砸烂的是一种旧文化,我们建设的是一种新文化。于是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文化便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在我们汉民族母语教材中也不复再现《史记》、《诗经》、《楚辞》、《离骚》、《汉乐府》,乃至“魏晋风度”、“建安风骨”亦皆为旧文化被拒之语文教学之外。充塞于课堂、学生脑际的是青一色的“红色”语言。一个曾经使国人引以为荣的泱泱诗歌大国,一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词曲。人们也并不怀疑这种一元化的语文(文化)集权是对是错,所导致的结果又将如何?直至今天,似乎大家们都意识到:一个失去了诗性的民族是难以拯救的,一个缺失了人文的公民是难以至高无上的,法国老人荷尔德林的至理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何等的正确,何等的前瞻!

若论“正确”和“前瞻”,其实我们20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不也曾谆谆告诫过国人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诗教的作用如此之大,为何今人要割裂她,要糟蹋她,要阉割她,要泯灭她呢?

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汉民族的诗歌老人接连遭受了三次大的“风暴袭击”。“采风运动”刚过,又是十年梦魔般的“横扫”,继之,又袭来了“新新文化运动”。众所周知,从崔健的“一无所有”到《还珠格格》的“我就是这个姑娘”,转之《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爱你一万年”的宣言,催发了“新新文化”的出世,或叫诞生吧!一面是文化人指责“小燕子”没有教养;一面是一大群中小学生在背地里指责我们是“老土”。奈何?!加之新的“视听”和“网络”文化成为当今社会主体文化背景的时候,诗歌教学无疑也遇到了冲击。这位诗歌老人“杨白老”又是雪上加霜。但较之前两次风暴,似乎“新新文化运动”并难以成气候。一方面是国人的文化觉醒;另一方面大家们的力挽狂澜,要提升国民的素养。于是给了诗歌及诗歌教学以“正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