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唱响的一个主旋律。当然。先辈们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宣称: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

教育开始反省自己,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生活中去。但是,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可以让我们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去呢?让我们借助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来进行思考。胡塞尔对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作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这样的划分,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关系世界。也是一个人在其中的实体世界”,(郭元祥著,《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页。)即是一个前科学的,在先被给予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本真存在的世界。而科学世界是人们依据经验、规范、条例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科学世界产生于生活世界。因而胡塞尔提出了“返回生活世界”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关注“生活世界”这一命题.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生活世界”话语的基础上,教育本质被认为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就应该关怀人的当下生活,关怀此时此刻在此的人之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可能生活价值完满的一种特殊方式,教育还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

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带来了曙光。“在幼儿教育中同样也存在着两种世界,一种是‘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形态中普遍的幼儿教育世界,另一种是‘规范世界’,即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了的幼儿教育世界”。“从‘规范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并不是说幼儿教育不要科学的学科活动,而是说我们应更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所给予儿童的各种发展机会与潜能,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价值与意义,关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疑惑、困难与问题,关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发展历程.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的”。(姜勇:《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一从教育的“规范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因此,儿童世界的寻找与儿童的生活的重建就成了我们每一个从事早期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当然,21世纪伊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系列法规政策的颁布,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教育的追求,儿童生活开始与儿童教育并行,这都促使我们走向儿童,了解儿童。思考儿童。这也使儿童世界的寻找与儿童生活的重建与回归有了可能。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