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10册第64~66 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交流、整理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解释百分数的实际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

3. 经历材料收集、 交流和表达的过程, 促进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沙包三袋,每袋分别为20个沙包、10个沙包、25个沙包。

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片断一:

(投沙包游戏导入。 )

师: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吧,现在按座位把你们分成三个组,咱们就分组玩游戏。先给每组取个名字,第一组叫 “长江队”,第二组叫 “黄河队” ,杨老师来自湖南,第三组就叫 “湘江队”。看!老师带了三个袋子和一个篓子,袋子里装了沙包。今天咱们的游戏就是“投沙包”,比一比哪组投沙包的水平更高。(从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三组选手依次进行“投沙包” 游戏,其他同学统计选手投中的沙包数。教师板书各组投中个数。)

师: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比赛,请大家看黑板,哪个队投中的最多呀?

生:湘江队最多。

师:那么你们认为刚才投沙包哪个队获胜了?是湘江队吗?

(学生纷纷摇头。)

生:不赞同!因为每个队投的总数量不一样。

师:你们发现总数不同了吗?总数不同就简单地比投中的个数显然不妥当。那你们刚才统计了每组的总数了吗?

生:(摇头)没有统计。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长江队总数是20个,黄河队总数是10个,湘江队总数是25个。(教师继续板书总个数。)

师:那么,总数不同有没有办法比较哪组水平更高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组说一说,怎么比?

生:比谁缺得多,比如长江队投20个投中11个,20减11等于9,就是9个没有投中。黄河队只有1个没有投中。湘江队投中 19 个,有6个没有投中。哪个队缺少的少,就获胜。黄河队只有 1 个没有投中,所以我认为是黄河队获胜。

师:你比的是看谁没投中的个数少。 其他同学认为她这样比行不行呢?

(有学生反对她的看法。 )

生:我觉得这样比较不行。因为投的沙包个数越多,可能没有投中的沙包就越多。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比如说杨老师只投1个, 结果没有投中,我只投失1个, 你能说杨老师的水平高吗?所以比投失的个数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

生:要我比,我会把他们先化成分数,再把分母通分来比较大小。

师:好,你能具体说说你化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如果化成分数,长江队是 ,就是用长江队投中的个数除以总数,表示投中数占总数的 。黄河队是 ,湘江队是 。然后再把分母通分,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长江队变成 ,黄河队是 ,湘江队是 。

师:很好!刚才这两种比法你们同意哪一种?

生:第二种!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当总数不同时,我们要看投中个数与总数的关系。如果投中数占总数的份数越多,那么这一队水平更高。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一个词叫:“命中率”。其实投中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称为“命中率” 。

(教师继续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看看,哪队水平更高?

生:黄河队。

师:其实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比如长江队可以写成55%(板书)。知道它是什么数吗?

生:知道!叫百分数。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教师板书课题:百分数。 )

[易虹辉点评]

百分数的引入需要情境吗?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在引入百分数时,教材呈现的是两个 “比一比” 的情境。 杨老师受教材的启发, 将其中 “派谁去罚点球”这一情境加以改编,创设了一场投沙包的比赛,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究竟哪个队胜利了?” 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出百分数。这个活动至少有以下两个价值:第一,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就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真实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百分数,体会到了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第二,有利于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本质特征:百分数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是刻画一种比率关系。在解决投沙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有时候,单纯比较具体的量难以解决问题,进而需要比较分率,而百分数恰好就是一个这样的分率,它体现了两个量关系的比较。有两点思考:(1)杨老师在组织活动时还可以考虑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三个组同时投沙包,既可节约活动时间,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2)教师借助投沙包活动引出了百分数,学生能理解这几个百分数的意思吗?此时是否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这几个百分数的理解。

片断二:

师: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找一个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活中的百分数。

(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展示台上投影)我找到的袜子的商标上有:80%棉,20%涤纶。我认为这个“80%”是说袜子里全棉的含量,20%是涤纶的成分。

生:(展示台上投影)我搜集的是大豆脂肪的组成,这些百分数说明了大豆脂肪的各种成分, 它告诉我们每种成分占大豆脂肪的百分之几。

生:(展示台上投影)我收集的是报纸上说火箭队的命中率达到53%。就是说麦迪投100个, 投进53个。

师:是不是麦迪真的只投了100个球进了53个?这个53%是怎么来的?

生:不是的!我们说的是如果。

生:53%是用投中的个数除以投篮总数得到的。跟我们刚才玩投沙包一样,化成分数再化成百分之几。不是真的投100个,中了53 个。

[易虹辉点评]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百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怎样判断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钱守旺老师有句话说得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慢”的教学艺术。关键时刻,教师若能慢一慢,停一停脚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老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这一片断中,我捕捉到以下几个可以“慢一点”的细节:(1)引出了百分数以后,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下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吗?此时教师是否应该交代清楚交流的内容、方式或具体要求?这样也许可以避免学生的交流流于形式。

(2)在学生交流百分数的意义时,如果学生能说出 “××占××的百分之几十” 这样模式化的语言,是不是代表学生一定理解了这个百分数的意义?我的看法是:不一定。有时,教师还需要继续追问。比如姚明的投篮命中率为49.8%,学生往往能说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49.8%”,却不明白为何会出现0.8这个小数。 这堂课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数据:火箭队麦迪的投篮命中率为53%。在这儿,杨老师没有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追问了一句:“麦迪真的投了100个、中了 53个吗?”这一问,问出了很多精彩的想法,第一个学生说:“不是的!我们说的是如果。”学生用“如果” 这个词表达他对这个抽象的百分数的认识;第二个学生进一步解释:“53%是用投中个数除以投篮总数得到的……不是真的投了100 个、中了53 个。”学生解释得多好!

课堂上,教师经常能慢一点、和学生进行深入互动的交流,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片断三:

师:老师这儿选了几百分数。

(教师课件出示。)

生:我认为第1道题应该选 55%。因为学校男生、女生人数差不多,一般是男生稍微多一点,所以选55%。

生:我认为第2道题是14.5%。在我们周围近视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用排除法,我选择14.5%。

生:第3道题应选 98%。 因为小刚的爸爸是著名的牙科医生,所以治愈率一定很高, 但不论多么著名毕竟不是神医,总有一些顽症不好治或不能治好的,因此我选择98%。

生:我认为第4 道题应该选120%。因为爸爸一定比小红高,所以我选 120%。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老师,也可以选100%;

师:这个同学用词太准确了,“也可以选100%”。那也就是说你也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120%,在他的基础上你认为选100%也行。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题中只说爸爸的身高是小红的百分之多少,而没有说小红到底有多大,如果考虑到小红的年龄的话,小红就有可能比他爸爸高,也有可能与他爸爸一样高。就像老师您已经长成大人了,就有可能比你的父母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了不起!其实呀,当小红比父亲高时,80%也可以。

师:同学们,小精灵看到你们百分数学得这么好,她也想露一手。下面请看小精灵学习了百分数以后写的一则数学日记:

生:我觉得有的可以, 有的不可以。

师: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请具体说一说。

生:前面两个不可以,后面两个可以。因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杨全斌点评]

在练习中提供给学生充分应用百分数的平台,让学生选百分数,评价百分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还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得到了提升。

片断四: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快结束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率吗?

愉快:( )%

紧张:( )%

遗憾:( )%

生:我觉得愉快是 99%,紧张和遗憾分别是0.5%。因为杨老师课上得很好,让我感觉很轻松,所以我特别愉快。今天台下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所以我也有点紧张。遗憾也占0.5%,因为有几次我举手你没叫到我。

生:这节课中,我愉快占100%。因为这节课太有趣了。

[杨全斌点评]

用百分数的知识评价课堂,让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既有益于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也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在这种师生互相肯定、其乐融融的气氛中结束教学, 余音绕梁。]

【课后现场提问与专家答疑】

现场教师提问: 今天我们听到的杨乐老师的课与昨天李巧莉老师的有所不同,增加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的教学目标。同样的课题,教学目标不同,我们的评课就没有了标准。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教材常务编委、特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书记朱德江答:就教学目标而言,对于 “百分数的认识”,这两节课是否有区别呢?其实,两节课的课前目标都是希望通过情境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今天的课,就着眼点来说,与昨天的课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目标设定上本质是一样的。如同孙晓天教授在报告中所说的, 百分数首先是一个数,是一个分数,但是是一个特殊的分数,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更多地体现着比较的作用,在这方面是与其他的分数有所区别的。同时,它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材料去解读,去理解。这是这节课核心的目标。在这方面, 两位教师的预设目标是一样的, 包括所用的材料, 如今天的课呈现的方式是通过游戏活动来获得数据,都是对教材解读的需要, 是对教材的应用, 都围绕了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在第二个环节中, 两位教师都解读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材料。

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手段、课堂上的对话调控策略不一样,对目标的实现可能就不同了。所以,这更要求教师要读懂课堂,读懂课堂上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吗?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需要分析、对比的。

教材常务编委、北师大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副研究员王明明答:两节课在环节上虽然稍有区别, 但其教学目标都是基于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上的和谐统一的结果。确定的目标,是基于对教材的研讨。 杨乐老师选的素材与教材呈现的不一样,但向学生表达的数学概念、知识,是与教材一致的,是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造使用教材、 用好教材的良好的表现。

教材常务编委、特级教师、福建省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