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至13日,第二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在致辞中说,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学前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不仅关乎每个适龄幼儿的受教育权,同时也关乎每个幼儿的发展权和应享有的福利。只有各方用实际行动推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建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才能真正守护每个流动儿童应享有的幸福童年。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不可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应有积极的心态应对变革。幼儿是明天的栋梁,幼儿教育孕育着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尤其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国家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尤其要体现在内涵的发展上,对城镇化内涵,特别是农民进城以后,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包括他们的子女是否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的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朱慕菊对由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师生创建的四环游戏小组九年来的学前教育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环游戏小组行动具有珍贵的社会意义和专业价值,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儿童的需求,符合不同背景的家庭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表示,从中国流动人口政策的发展过程来看,核心是就业政策,就业是表面问题,背后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国处在转型的时期,各项政策包括教育学前教育政策演变的动力,是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交织结合,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个好的社会政策的出现。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学前教育,也是对转型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教授作题为“试论以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为中介促进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社区”的报告。报告指出,社区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单元或基层社会,农民工融入城市应以社区作为切入点。发展社区非正规教育有利于唤起农民工的教育需求,使更多城市人关注其生活状态并施以援手,帮助农民工走出封闭隔离状态,提高其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工和当地城市居民和社区的融合。教育公益组织的社会功能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张燕教授还介绍了四环在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托幼服务的同时,还作为中介和桥梁,促进流动儿童家庭融入城市社区,开创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经验。

日本东海女性研究所事务局长中田照子作题为“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儿童福利制度与学前儿童保教制度”的发言,在发言中首先对日本在二战以后以《社会福利法》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制做了系统介绍。

分论坛围绕“守护幸福童年——儿童福利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行动带来改变——面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道路探索”、“汇聚每一份力量——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应为与可为”等议题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行政官员、民间力量、公益组织代表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与会者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