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那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不乱抖呢?

引导学生发现书上p.40中间的画法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画线,另一条紧贴着直尺,沿直尺移动,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2、学生练习画

(1)完成试一试

(2)经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三、想想做做

1、 第41页第2题。

先折一折,再指名回答,你有什么发现?

2、第41页第3题。

观察每个图形,指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3、第41页第4题。

同桌互相检查。

4、第41页第5题。

5、第41页第5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三、作业。

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认识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看起来比较简单,首先判断平行线,学生会凭感觉判断,画平行线学生也许会认为也是比较简单的的,老师在教学时必须防止学生马虎了事,跟着感觉走的倾向。

首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理解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平面图形是在同一平面内的,课堂上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用两枝铅笔放一放,在根据学生放的位置关系,老师板书各种情况,接着老师也出示自己放置的位置(不在同意平面上)让学生比较、讨论。最后归纳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通过媒体演示、讨论得出互相平行的概念。

画平行线是我以前教学中最为头痛的事情,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反复播放画平行线的方法,应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后反思: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而且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平行,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但在实际画平行线时,由于没有固定好直尺而导致错误,应多强调画平行线的方法,平移三角尺之前必须把直尺固定好。

教后反思:

教学“认识平行”时,学生用两支铅笔在桌上摆一摆,可能有那些情况,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有一种情况老师画不出,是两支笔不在一个面上,让学生明确现在研究的两条直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的,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现象,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后,又让学生利用获得的初步认识找出更多的实例来丰富认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最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平行的线段,有助于深化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学画平行线方便多了,通过演示大多数学生都能画一画了。

课后反思:

不知各位同行是否感觉到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上课时老师感觉轻松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也比以前集中了,课堂效果也有所提高。在以前很多时候碰上类似的内容,老师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

在本节课上,学生自己画平行线一环节,学生想出了书本介绍更加丰富的方法。教学一般的画平行线的方法,我反复播放课件,动画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将画平行线的方法演绎得一清二楚。总之本节课教师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