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基础知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力目标:一是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司老师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刘老师从“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最长是几分米?”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用边长不同的正方形方格纸片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正好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用边长4分米、5分米、7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摆满,有剩余。其次对正好摆满和不能正好摆满的原因作出解释。从而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