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翠,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林子中鸟儿啾啾。山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迎送着来此地休闲的人们。

这是冀教版十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个人和一幅画》。

文章的开头,无边的绿色把人吸引,那是群山一碧千里远,万木匆匆天际蓝的美景。居于此处,当是忘却尘世的喧嚣,与鸟儿共歌与山林共舞的悠闲生活啊!

有谁能想这漫山遍野的绿竟出自一位老人之手呢!且看老人种树:“他挖好坑,把一颗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拥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着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细细地端详”“独自乐着”,这已经不再像是种树,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请学生在书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从‘那铁锹的木把光溜溜的,在太阳下一闪一闪的,跳跃着银白的光亮’可以看出来。正是时间长了,铁锹的木把才会磨得光溜溜的。”

“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老人住的石屋外的墙上,用粉笔画着: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还有,他回答的话语只有‘啊’,他渴望着有人陪伴他一起种树。”

“这是一个生活很艰苦的老人。老人吃的是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的房子,冬天冷,夏天蝎蜇。”

“这是一个高尚的老人。没有人让他种树,是他自愿的!”

“这是一个不怕苦的老人。他的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

学生能够根据书中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体验与领会交织,理解的更为深入。此时,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相关语句。读中品,品中读。情感在读中升华,感悟在读中更为透彻!

在读中,学生们,也感受到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看到这张脸的感动“心里有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生活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到得知老人孤独时“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