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设计是由诗到文,再由文入诗,随文识字,将词语的理解放入特定的语境之中,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进入文本。

这节课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范读,将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想读

在一般的公开课上,老师们基本是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所以也没有想过自己去范读。在磨课的时候,卞良燕老师建议我自己去读,代替录音。虽然我是非常喜欢朗读,但是心里也很忐忑,总是觉得录音比自己专业多了。但是在后面的磨课中,发现学生确实被我的朗读吸引了,想要去阅读文本,想要去见识一下华山。在这次课上也产生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刘主任的认同。老师的范读更能让学生亲近与静听,比录音更加有感染力。

二、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本课我着重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咏、山顶、山腰间、山脚、远远近近、情不自禁。结合我们学过的《咏鹅》、《咏柳》加深对“咏”的理解。用贴一贴的方式理解“山顶”、“山腰间”和“山脚”。观察图画的方式理解“远远近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理解“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他们课堂上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深深触动了我,对于小组合作,我一直是想用不敢用,小朋友太小,到了一起就是废话很多。那天之后,我就想,为什么他们学校的低年级能够用这种方式,我不能呢?于是回来后我也在班级尝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编上号码,上课时让某某号同学组织好,这样的方式确实让很多的小组开始自主合作学习,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上,我的小组合作体现在朗读句子时同桌互读,然后起来一起读,还有师生比赛读。同桌合作也是我们班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每一次两个人起来朗读,都读对了我才会给予“小星星”的奖励。让他们清楚合作是要让大家同时进步,同时优秀,继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互相评价,互相指点,促进学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