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知道越是幼儿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他们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幼儿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因此,把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让数学活动走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明明一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我们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有老师的讲解、有幼儿的分组操作,这样基本上就应该水到渠成学会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的孩子就是不感兴趣,就是没学会,你再怎么给他讲解、灌输都没有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其实我们有时候的这种数学教育往往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我们知道越是幼儿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他们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幼儿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这时,幼儿学习的速度不仅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我觉得把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让数学活动走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对于幼儿来说,难以产生兴趣,而直观形象的实际操作是他们感知数的主要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与量的关系,能增强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更能愉悦他们的身心并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老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马路上的红绿灯,不仅可以让幼儿认识红、黄、绿的颜色,还可以认识数字的倒数问题;小区里的门牌号不仅让幼儿认识数字排列的规律还能认识相邻数;公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木还能让幼儿了解、比较高矮、粗细以及排列规律…… 这些皆可作为幼儿的学习素材。所以,我们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们身边的“生活现象”,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幼儿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记得有一次吃点心时,我给孩子们分发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饼干,孩子们拿在手里看着自己喜欢的动物饼干舍不得吃,在那里玩。他们有的把图案一样的饼干都放在一起说是给它们找朋友,有的则给小动物一个接一个地排起了队。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给动物饼干分类和按规律排队,孩子们可开心了,就这样在吃点心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把这些知识掌握了,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真是一举多得。

二、巧妙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中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新奇古怪的操作材料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选择现实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数学材料更能让幼儿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省去了我们老师做教具和学具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尝试从孩子身边的材料入手,如:幼儿学习“排序”时,请孩子回家找找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排队,看看谁找的又多又好。有了这样小小的任务,孩子们可认真了, 都从家里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材料,包含的关系数学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会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我就利用幼儿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这样一来,既给了孩子参与活动材料准备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让孩子在寻找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又如学习看图列算式时,就选取随手可得且幼儿非常熟悉的各类积木、树叶、扑克牌等等。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为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三、积极营造游戏化的自主环境

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也包括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我们都知道“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们应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目标”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活动中教师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我们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所选择的游戏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在《水果店》的活动中,我把整个活动场景布置成一个大的水果超市,给每个幼儿5元钱让他们自己去挑选喜欢的水果,但必须正好用完5元钱,就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下子都被调动了起来。孩子们有的用5元钱买了一样水果,有的买了两样、三样等等,5的加法算式就全部出来了,我只需帮助记录和展示一下结果就可以了。所有的环节都有幼儿的参与,虽然是游戏,但是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是深刻的,整个过程充满了游戏的快乐,又有学习提高的深度,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学习。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四、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了数学是如此贴近生活之后,我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如在给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买来一个大蛋糕,为此我生成了数学活动“分蛋糕”。目的是让幼儿在感受浓浓生日氛围的同时,还初步了解等分的意义,切蛋糕时学数学,让幼儿初步尝试二等分、四等分,了解等分的意义,在幼儿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对“等分”进行讲解,教师把抽象、深奥的等分概念,依托生活中的“过生日切蛋糕”进行解释,幼儿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再次的切蛋糕、分饼干、分水果等分实物操作练习,让幼儿自己讲述“我把一样分成了大小相等的几份”。这样,经过走进生活,幼儿探索到了等分的奥秘,数学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幼儿的操作实践,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就更有价值。同时在教幼儿认识单数和复数的时候,我们还请家长配合带幼儿上电影院看电影,让幼儿自己买电影票、找座位;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逛超市”的社区活动;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让幼儿学习自己整理玩具柜、游戏区等等。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我们教师应时刻把握教育契机,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孩子会多少知识了,我想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要发现其中的规律,诀窍,这样的学习,孩子的脑子才会越来越灵活。我想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与经验,幼儿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倡导充满生活气息的幼儿的数学教育,也就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