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它是继学生学习“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后探究电的又一课,与后面的“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里面是怎么连接的”、“我们选择了什么”共同组成电单元。在整个过程中,我尝试着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让学生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挫折、失败,体验科学、品尝科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恒心。

由于面临学校实验室正在修建、班级中人数过多的情况,如果使用学校配置的电学实验盒,存在搬运困难、检查困难、小组人数(每组7人左右)过多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教授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了电池盒、灯座、开关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使用。

上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大家用自己做的电路元件连接成二个最简单的电路,给了大家4分钟的时间连接,少数小组连接成功了一个电路,两个都连接成功的小组没有。很多学生感到十分的沮丧,但也可以从学生疑惑、失望的表情中发现,学生们都非常专注于有问题的电路。

这时,我提出:“今天我们就是来研究为什么有的电路会不亮的原因?是电路出故障了吗?”并请大家思考、讨论。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已经拿起电路器材开始仔细的观察,显然是认为电路器材上可能出现问题。许多同学针对自己的小组情况提出了猜想,猜想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如“电线连接不好、灯座的接触不好、电池盒接触不良、灯泡坏了、还需要检查……”等等原因。在听完学生的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将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作了记录,我说:“既然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种的情况,那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呢?”学生们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说出了很多自己想到的方法,看得出学生对连接电路显得很有兴趣。

我建议每个小组来一个连接电路、解除故障的比赛,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都很强,一听比赛,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比赛在紧张地进行,各组都希望自己的方法是能最快找到故障将电路连接好。但是显然,在解决电路故障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出现了问题,例如:制作电路检测器没有测试,同时使用了两个有问题的器材、自己制作的电路器材没有逐个检查等等……。这时,离下课只有三分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把故障找出来了,于是我让每个小组都停下来,并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自己的方法好吗?这时学生们还沉浸在失败的沮丧情绪之中,心中迫切的愿望是希望老师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尝试,并没有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意识。因此,学生表现的都比较不耐烦,控制不了自己的手、眼和耳,即使此时有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也是听不进去的。眼看离下课时间越来越近,我恨不得把问题一股脑的都告诉他们,但我转念一想,这对学生有什么益处呢?只有他们能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才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于是在课堂的最后,我对学生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然后提出要求:“请大家将电路器材交给组长保管,小组内的同学分析一下原因,下次课时,我们重新开始比赛,到时,我将给大家记时,看最快的速度是多少,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迫不及待的与自己小组的同学开始讨论,甚至不愿意下课了。虽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我却发现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行为,看到了学生活动时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