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这就要求在一个大目标下,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小目标,并且每一节课都要努力达成这一目标。

纵观科学课和以往自然课的最大区别,笔者最切身的体会就是:自然课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轻探究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和公开课中,往往都是教师课前给学生准备一大堆材料,上课时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评价时常常看一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的多少,课堂上的热闹程度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对探究结果的忽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造成教学目标的不能实现。科学课明确地强调通过探究的方式来经历和体验科学过程,从而实现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探究是为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科学课既重过程更重结果。

基于科学课的新的理念,又基于实际教学的客观状况,特别象我们这样一个班级人数在65人以上的学校,如果每一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晰的目标,如果每一节课都任由学生自行探究,那么学习的效果想见的到的。

科学课程在培养每个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总目标下,发散出科学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所以每一节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落实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是作为一名新课程标准的直接实施者每节课都要准备的,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 制定好每节课具体的且可操作的目标

以往在备自然课时对目标的描述是笼统的,以定性为主,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等,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对课堂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无所适从。因此制定好具体的且可操作的目标是实现课堂目标的前提。

具体的目标要有具体的描述。所以要把三维目标具体问题、具体活动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在每篇教案上应有明确的表示。教师在分析和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头脑中就有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学生可能达到的效果。比如:上《蚂蚁》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引发矛盾,激励探究的背景下,学生迫切想知道蚂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学生再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无论是重观察还是重设计,重观察就要求学生能在活动完成后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重设计就要求学生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活动都按要求完成和达到了,一节课的三维目标也就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达成一定要以具体问题和具体活动为凭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