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听说是忘记那片海亲授《钱学森》,又是在搞“自问自探”实验研究,故来围观。只可惜,既没有看到视频,又没有见着课堂实录,所以没有什么发言权。但看到了一点记录的笔记条目,约略感到执教老师围绕着“自问自探”作出了很大努力,着实不易!如果将陈青老师与苔色明镜老师很长一段的热烈交流,与这次活动主题联系起来看,在“疑和问”上做一下深入探讨,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片比较开阔的天空!记得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过“问题教学法”(谁先提出的已经记不清楚了)。而这次“自问自探”就是对其进行延伸的一项有益探索。其出发点和陈青老师的教学观点非常一致,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变教师教学为学生自学的一种果敢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勇气可嘉,难能可贵。然而。.....

然而,在目标与途径之间,也就是说在“疑”与“质”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或者说有一个“瓶颈”。不要小看“问题”,不要认为只要长了嘴巴就能提出问题,不要认为有问号的句子就是问题,不要认为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从书中找出了僵硬的答案,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自问自探”的目的,那是自欺欺人的蜃楼幻影。因为,紧紧卡住我们“问”的脖子的是能力!质疑的能力!而质疑能力的获取,首先需要我们在意识上要特别明确,这也是本次活动和陈青老师竭力呼唤的“15分钟”值得赞赏之处。有了这个意识与时间保证,其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征程”,就是老师们一节课一节课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因为,问题能力里面又包含着观察与思考能力。观察,需要冷静、宁静,需要智慧与激情;同样思考也需要冷静、宁静,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孩子不会观察思考、没有学习激情,没有读书方法的引导,是很难激疑的。你看,越是善于学习的学生越有问题、越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就越没有问题便是这个道理。我们曾经用过三五年时间开展过“问题教学法”一类的实验,由开始的诸如看课题提问题、看字词提问题、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提问题,逐步到抓主要内容提问题、抓主题提问题乃至围绕表达方式提问题、围绕相关类似文本材料提问题,甚至延伸到课外综合实践活动。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可见不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走“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捷径,往往会造成诸多混乱或流于形式,这也是陈青老师与苔色明镜争论的焦点。其实她们俩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赞同“提问”的,只不过一个盯着的是“目标”及其保障,一个盯着的是“途径”。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所作不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吗?是的,含有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里面,但目标不清。请问这样的教学,到底是在培养学生问题能力呢,还是在用问题引路理解内容呢?还是两者皆有之?如果是后两者,请问它们的基础具备了吗?如果不具备,那么这个问题又怎么能起到“引路”的作用呢?到头来,还是教师提问引路实现目标,岂不是自欺欺人?所以我说,忘记那片海的这堂课实属不易,本次“自问自探”教学活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