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又名董元,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在南唐任北苑(即后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为五代时期著名山水画家。沈括说:“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说董源的画“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悉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宣和画谱》也称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

董源山水画的重要特点在于著色,因而景物富丽,人称宛然有类似金碧山水著称的李思训的画风。不过他的水墨山水也十分出色,宋米芾说:“董源天真平淡多……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元汤厚说他“水墨矾头,远林疏树,平远幽深”。所谓矾头,是指山水画中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而得名,画之以增山峰雄峻之气。董源在构图方面的特点是“出自胸臆”,他“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董源画山,最著名的手法是披麻皴。这是一种细长圆润的石纹画法,形如麻线下披,因而得名。董源画大树,曲处甚简,多作劲挺之状;“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画杂树,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这些都表明了董源的技法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

董源的代表作有《秋山晚霭图》。元人柯九思题跋此图说: “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天真烂漫,意趣高古……此卷景趣奇辟,如入武夷曲,如行山**,令观者流连不忍释手。”清孔尚任评论说:“董源《秋山晚霭图》小卷,纸墨古澹,画意简妙,树身石块,多不细皴,而峰峦烟云变灭之状,皆非近手所及。”

董源的人物画也十分逼真,宛然如生。传说后主李煜在碧落宫召冯延巳入宫议事,冯延巳行至宫门,逡巡不敢进。后主久待不至,遣内侍催促。冯说:“有宫娥著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竟进。”内侍与他走近同看,原来是董源所绘嵌在八尺琉璃屏中的夷光像。由此可见董源不但擅长山水,画人物也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