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舟老师说不读《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身为语文教师,应该潜心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因此,《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也因此,《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成了对我专业成长有益的书籍:

一、《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是我当语文教师的准则。阅读它,使我牢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练习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预备功夫。预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预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二、《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与我的“写作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学生的写作文的能力和作文水平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特殊是进入五年级以后,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写**好,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而虚构事实的现象还很严重,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首先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 。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如何引导学生从抄袭虚构走向学会表达,从敷衍塞责变得爱好昂然,读了《叶圣陶教育文集》一书后,叶圣陶老先生的观点给我的启发很大,“作文为了什么,看法还不一致。是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呢?不是。学生当中出几个作家,当然很好,但决不会所有的学生都当作家。作文是为了培养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人人都必须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都要用到。”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潜意识里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向作文书中的范文看齐,也就是目标过高,忽视了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以“作家”的标准要求学生,从而使学生轻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缺少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关注,没有留意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作文教学重技巧轻观察,学生不明白写作是表达的需要,为了贪大求好进行虚构。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首先 生活为“经”, 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专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开拓写作的材路。如在教学《我的观察日记》时,我事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从而做到写作有对象,写作内容真实,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避免了虚构抄袭的现象。

其次,爱好做“纬”,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习作的爱好、激励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习作以生活的灵性,使习作灵动而布满个性,促进学生的习作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将作文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习**好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习作灵动而布满个性,促进学生的习作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如何化“难事”为“乐事”,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例如教学〈〈假如我是…〉〉一课时,在作文课堂上,教学不再是干巴巴的技巧讲解和督促,巧妙创设的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留意力,在童话般的氛围中作文教学开展得生动而有实效。

“作文为了什么,看法还不一致。是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呢?不是。学生当中出几个作家,当然很好,但决不会所有的学生都当作家。作文是为了培养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人人都必须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都要用到。”感谢叶老给我的启发,感谢《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

三、《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与我的“表达能力练习”:

表达能力练习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表达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口头表达的不流畅,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状况。学生平时谈话,交际直接反映在他们的习作中。让语文老师头疼的是:孩子们从进入小学一年级直到小学毕业,乃至到初中、高中阶段,从语文课本中学习了那么多文质优雅的范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格言谚语;课外读物也看得不见少。为什么开口说话、提笔作文,就是运用不了多少,即便是偶然用了几个,也显得附会牵强、词不达意呢?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语言表达习惯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至于家庭从小的教育,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以及社会生活,媒体语言的无意识影响。但是除了少量有意识的培养练习之外,大多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婴幼儿学舌初期,家长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教化,从一个字音,一个语词到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很可惜,多数家长待到儿童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后,家长就认为任务完成,随后就任其发展了。因此,学生入学时,说话往往有些毛病。那么,培养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学生说话和写作就得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的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习惯,经常实践。”(《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441页)应该说,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语言知识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做到了,剩下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的习惯了。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到用规范的语言习惯去影响学生,有意识地纠正他们回答问题,交流讨论中的毛病和不良习惯。不断强化练习,积极诱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从一个字一个词开始。

语文课堂是练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课下和学生休息聊天,教育学生,与学生一同参加活动等场合,有意识的运用优雅语言熏陶学生也十分重要。这样,时时在学生四周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把语文教学的课堂界线打开。去年,有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到万州上示范课的一个细节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下课了,学生要离开摆满课桌的主席台,支老师说:“请同学们鱼贯而出……”一个“鱼贯而出”是那么自然地带给学生文雅的气息,文明的习惯,表达的方法。从那以后,我也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只有有学生在,就留意自己的语言,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语言的熏陶。我们班的同学特殊喜欢打乒乓球,我也级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有时在一旁充当临时解说员的角色。一天午饭后,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来到球台边拉开了阵势。

一个学生高声叫嚷:“来来来,XXX,我两个来决一死战。”

我接过话茬:“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他俩将一争高下,到底鹿死谁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比赛开始了,“看,他们你推我挡,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

“XX使出了杀手锏,发侧旋球,但是对方却似乎胸有成竹,沉着应战,瞅准机会一个扣杀过去,球势又猛又急。”

“没想到对方去反戈一击,打得XX措手不及,这真是骄兵必败呀……”

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不仅需要教师课堂上的“言传”,也需要教师自己语言表达的“身范”,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运用优雅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的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习惯,经常实践。”(《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441页)感谢叶老给我及时的提醒,感谢《叶圣陶教育文集》!

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影响极大。叶老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出色论述,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文集》,它,是使我受益终生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