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智慧教学需要承载反思与创新。反思“乘加减混合运算”的课堂教学实践,有许多成功之处,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包,为学生创设购买食品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过程经历,让体验变得丰富而厚实。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发展、方法的掌握这些外显的结果外,更应关注学生过程的参与。只有这样,在学生内心深处生发的体验才能变得丰富而厚实。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应该说学生经历的过程是丰富而又多样的,有“食品专柜”的购物过程,有混合运算的抽象、表达、交流的过程,这些都为初步体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有关运算顺序的概括过程,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过程以及生活问题的应用过程,它们对于丰富学生体验,加深学生理解,拓展学生思维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通过课堂观察表明:学生经历了以上这些过程之后,基本上都能理解掌握运算顺序,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有效引导,使交流由浮浅走向深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引导需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理性地进行数学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才能由浮浅走向深入。例如:有学生在计算6+3×4是先算6+3,教师并未直接指出运算错误,而是让学生在争辩中领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再如:在交流板演的四位同学计算的式题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感性地判断对错过渡到了能从“书写格式、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三方面进行理性的评析。由此看来,有时候交流的深度如何,有效的引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