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模仿借鉴强于独立创造,只有在语言模仿运用过程中,才能促进语言的内化,促进语感的敏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加深语言积累,在语言运用中积淀语言图式,扎实有效地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感和情味感,以达到敏化语感的目的。

一、模仿修饰,增强语言形象,敏化语感。

语言学理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找出言语规律,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语文学科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习得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而后再进行模仿运用达到培养语感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注意模仿和记诵。”

1、模仿句式进行描景绘色,增强语言形象感。宋朝文学家苏轼《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的确,语句一旦应用修辞以及词语的修饰,就能鲜活亮丽,增强语言的形象感,达到敏化语感之目的。学生对事物观察形成了内心视像,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激活大脑中储存的与视像相关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才能使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感。因此,阅读教学要“把聚焦对准课文的言语”和“具体而又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王尚文《语感论》)。学生对课文言语表达形式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才能够敏化他的语感。对阅读的写景状物文章,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修辞句子并且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来增加文采。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三顾茅庐》后,学生充分地吸收了文中描写隆中山色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以及修辞语句,就指导学生定向观察景物、描写景物进行模仿实践。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家门前的池塘:“黄昏,我来到池塘边,只见火红的太阳落进水里了,平平稳稳地躺着,像个红脸娃娃,全身发着红光;四处泛着绿光,绿得像无瑕翡翠一般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夕阳,映照着池塘边婀娜多姿的垂柳,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若不是从阅读中积极地积累修辞语句,学习“怎样写”的表达技能,一味靠自内而外“写”的实践,是写不出这样形象可感、语句优美的景象。同样,读《九寨沟》《泉城》模仿景色的描写,读《丰碑》领悟积累环境的描写,读《穷人》领悟积累人物语言心理的描写,读《一夜的工作》学习人物动作的描写,都可以进行语段仿写以吸收和内化,促进语言表达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2、活用修饰语进行细节刻画,增强语言形象感。修饰语对形容事物的色彩、神态、声音、气味等最能增强语言魅力。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提及小朋友写信、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现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却只好用‘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词语轻轻带过就算了。”这正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见到的学生习作言之无物、写不具体的困惑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和词语积累缺乏,造成外部语言干巴,一旦需要时就会捉襟见肘,缺少活气和灵气,这就需要加点修饰的词语来点缀。接着,冰心夸第二个孩子写作水平高是找到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门径”,因为“他脑子里积累词句很多,又会灵活运用”。可见,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善于摘记词语、佳句,并且要重视“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