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变传统的“学课文”为“学语言”,变“重感悟”为“重运用”。语文教学只有转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活动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听、读即学习语言,说、写即运用语言。读、写最重要。于永正老师说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六个字,即“学语言、用语言”。学语言,通过读学习书面规范语言,学习表达技巧;用语言,通过写运用规范语言表达。

1、通过读,学习语言,感悟表达

通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仅能体会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能够品味、积累、内化语言,感悟、掌握表达方法。通过品读文中关键的词、句、段、标点,在咬文嚼字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效果。总之,无论学习语言,还是感悟表达都离不开一个“读”字。

(1)品读语言文字,积累内化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词、句、段、标点组成的,通过品读文中关键的词、句、段、标点,在咬文嚼字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效果,积累、内化语言,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

如,老舍先生的《猫》一课的教学。课文写猫的贪玩一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这句话有三个表示语气的词,然后将这三个语气词去掉,再比较着读一读,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进而体会到:有这三个语气词,就能感觉到老舍先生非常喜爱他的这只猫,责怪里饱含着喜爱,如果去掉这三个语气词,就只有责怪没有喜爱之情了。这样,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使学生领会到了语气词的表达作用、效果。最后引导学生再来品读这段话,去体味、积累、内化语言,去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如六年级《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堪称“神”之后,启发学生默读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术高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神”:抓“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功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还有“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两处,突出表现了姥姥剪纸技术的高超。然后再读这两句话,感受遣词造句的准确和谚语这种语言形式的魅力,积累、内化语言,为学生迁移运用提供了保障。

再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写“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这几句话有一个特点,即在写孩子们的语言时,没有我们常见的“××地说”提示语,这是为什么?其表达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后,就不难发现,这种构段方式,正是“七嘴八舌”的真实再现。因为,“七嘴八舌”地说,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说,争着说的情景,表现出了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意图之后的激动心情。这就是这种构段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如果在这段话中加入“……地说”,就不能表现出这种争着说、抢着说的情景和人物激动、兴奋的心情了。

还有《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写妹妹的惊叫“‘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他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这几句话有8个标点,其中有四个叹号,一个问号。这样的标点使用,表达的作用、效果又是怎样的?都应该好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珍珠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写小动物的方法,特别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

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品读关键词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效果,积累、内化语言,为下一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打下基础。

(2)感悟表达特点,掌握表达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积累、内化语言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引领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效果,进而掌握一些表达方法。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在充分体会文章情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默读“铲地”这个段落,并告诉学生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最有趣,默读记住作者怎么写的,特别是“我”和爷爷的对话更是具有童真童趣。然后再读对话,让学生领悟写法、掌握写法。

《爱如茉莉》一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充分感悟爸爸、妈妈的动作、语言、眼神等细节描写,对表现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的作用。然后再充分感情朗读领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还有《水》一文中反衬的写法;《穷人》一课的心理描写,《珍珠鸟》用事实说话等写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感悟学习。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文章表达的方法感悟,主要是渗透和积累,让学生感受到它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效果,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前要潜心钻研教材,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推敲教材,去寻找、发现。尤其是那些学生发现不了、意识不到的,或者发现了而理解不深的地方,一定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掌握方法,为模仿训练打下基础。

2、通过写,运用语言,练习表达

学生学习的语言大多是消极语言,只有在理解、积累、内化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才能变成积极语言。运用是本,运用是根,运用才能接地气,才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写,运用语言,练习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学习语言,运用规范语言表达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它很有精神。

生:形容繁荣昌盛。

师:出示蓬勃与蓬蓬勃勃。换一换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繁荣昌盛的语气就体现不出来了。

生:蓬蓬勃勃比蓬勃更茂盛。

师:老师也想表扬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大大方方,大家听课认认真真。大家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试着用这样的词说句话。

生:我今天出去玩,开开心心。

生:教室里桌子椅子排的整整齐齐,我家旁边的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语句如诗一样美妙。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不是重点教学目标,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赏读文中美妙语句,从中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感受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促进对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最后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通过当小导游介绍槐乡,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

《珍珠鸟》让学生在充分感情朗读,积累、内化语言的基础上,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冯骥才,用文中的规范语言,用文中的具体事实来表达。

(2)感悟写法,模仿方法训练表达

我们在引领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效果的基础上,模仿方法训练表达。日积月累才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四季的雨》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书感悟了春雨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描写的,然后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你们看,作者通过山峰、草木这些具体的景物,就将春雨绵绵可爱的特点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板书景物)那雨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师出示雨后的句子)

师:是呀!雨过天晴,一切都清晰明亮。这里的一切都包括哪些景物呀?说说。

生:包括了山峰、草木、树叶和花瓣。

师:是呀,刚才这一切在春雨中还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不见,现在却变得清晰明亮了。那大自然中还有那些景物也变得清晰明亮了,能说说吗?

生:天空也变得清晰明亮了。

师:天空变得。。。。。。

生:天空变得非常蓝。

生:小河变得更清澈了。

师:那么你们看,他们两个人也抓住了雨后具体的景物:蓝天呀、小河呀,就将雨后秀丽的景色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孩子们请你们拿起笔也来尝试着通过具体的景物,让我们看到那雨后秀丽的景色。来自己试试。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在学生感悟“我”和爷爷的对话充分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抓住人物对话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要求学生修改时,没有对话的加上对话写出趣味来。

如《爱如茉莉》一课,在学生充分感悟细节描写,对表现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回家后,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动作、表情、眼神,会说什么话等细节。然后抓住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

《珍珠鸟》用事实说话等写法,让学生站在小珍珠鸟的角度来写一写冯骥才,注意要模仿文章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来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教材的解读不同,所以学习同一篇课文确定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也不同。另外,一篇课文让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也不止一个,教师要注意筛选有价值的、体现本课主要特点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或有重点、次重点地进行训练,不要平均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就是把语文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还必须尊重学生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读书、自主表达的时间和权利,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这一特点。

总之,我们要充分领悟课标精神,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回归语文的本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