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我想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学生刚刚结束暑假生活,心还有些散,安排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开学初天气还比较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这个单元的内容共2 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活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不能介绍比较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比较两杯饮料多少。教材出示了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而且装饮料的高度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说说看,可以怎样比较”的要求。同样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的内容。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把两个杯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标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1、学生情况: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所以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较抽象,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少,课前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便于学生充分操作。

2、教具学具:每组准备量杯(量筒)、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玻璃瓶,以及水盆、水、饮料等。

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玩一玩,了解容量的概念。

1、教师拿大小两个玻璃杯子,通过喝水的事引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能说出大杯子装水多。

2、对学生提出的大杯子装水多的说法进行验证,进行“玩水”的实验活动。这个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把水洒到外面。

3、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判断的。学生的实验过程可能有多种方法,比如:把甲杯子装满水,倒入乙杯子里,甲杯水如果剩下,就说明甲杯装水多,乙杯装水少,如果乙杯不满,就说明甲杯装水少,乙杯装水多;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盛哪个杯子水的水面高,就说明哪个杯子装水多。除了这两种方法外,学生如果有其他办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容量的概念,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两个杯子装水同样多,就说它们的容量相等。

活动二、量一量,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1、教师拿出两个高度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一样,但粗细不同的瓶子,提出“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比较,并说出这样比较的道理。

有了前面玩水的经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把饮料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的做法。在这种思维的启发下,学生还可能说出把饮料倒进更小的杯子里,哪瓶饮料倒的杯数多,哪瓶的饮料就多。同样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说:“老师还知道一种方法,那就是用量杯或量筒测量。”

2、认识量杯和量筒。教师拿出教具,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筒,说明它们和普通的杯子不同的地方就是有详细的该度。然后指出: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同时介绍升用字母m 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并板书“升”、“毫升”及对应字母。之后向学生介绍有关“升”的小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计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和升要小得多。此后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后传入,我国的度量单位从此变得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渐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3、用量杯或量筒测量两个瓶里的饮料的多少。教师操作,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读出饮料液面所在的刻度并把读出的数写在黑板上。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量杯中容量的正确方法,即视线要与量杯的液面保持水平。

活动三、比一比,建立升、毫升的表象。

1、在量杯里倒上一升水,让学生直观感知一升的多少,然后把一升的多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这一升水倒进学生带的杯子里,看能倒几杯。要选择不同的杯子,分几次操作,每次倒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看能倒几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2、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一升的物品,如摩托车机油,一桶大约一升,汇源果汁一听是一升等,让学生深深感“升”就在我们身边。

3、采用竞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如电饭锅的内锅、一桶花生油、饮水机的水桶、盛汽油的50升塑料桶等。学生随意竞猜,教师予以“高了”或“低了”的提示,直至竞猜正确。这样的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升的认知。

4、感受一毫升的多少。先让学生知道计量较少的容量时,可以用“毫升”。然后让学生观察一毫升有多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一毫升加以形容。这里可以举学生很小时就接触的打防针来说明,打一次防疫针一般就是一毫升或两毫升液体,还可以说明,一毫升水大概有15滴,这在输液时可以观察,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毫升和表象。

活动四、练一练,强化对容量的理解,使学生会读量杯(量筒)上的刻度。

1、看图填空;通过观察填出三个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第一个是容量为250ml的量杯,液面正好在250ml的刻度线上;第二个是1000ml的量杯,液面在600ml和800ml中间,是700ml;第三个是1000ml的量杯,液面在1000ml的刻度上。这个练习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完成填空,使学生学会读量杯上的刻度。

2、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出它们的容量。这个练习分组进行,小组内合作完成,既可以强化学生对容量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读量杯刻度的方法。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同样多?这个练习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同样要分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四个活动完成后,师生共同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节课学习的感受、收获以及体验,教师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学期有新的学习面貌开一个好头。

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我预设了四个活动,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