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统计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分析、实践能力。

3、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表格、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新知学习。

1、师生谈话引出录像:二年级一班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其中有立定跳远的、50米赛跑的、做仰卧起坐的、扔球的。(其中有几个学生不爱参与体育锻炼,站在一边观看)

2、学生提出上体育课时应该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不应该自己单独行动。建议在以后的体育课上每人都应该参与到体育课的活动中去。并且在下节体育课上数数多少人参与到了活动中去。教师相机介绍“数数多少人”可以叫做“统计”

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节课我们就帮二年级一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班锻炼的情况如何,好吗?板书:我锻炼我健康——统计

二、运用情境,探究新知。

1、 看完录像之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运动?有多少人上体育课?立定跳远的有多少人?做仰卧起坐的有多少人?50米跑的有多少人?扔球的有多少人?

2、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教师要求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进行这些体育项目的成绩如何呢?你能针对他们的成绩提出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说:“同学们立定跳远的成绩怎么样呢?50米跑成绩怎么样?这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

3、 先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立定跳远成绩怎样?

将统计的数据出示给学生,并将第一小组立定跳远成绩的统计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添表。

第一小组立定跳远成绩表

姓名 成绩(厘米)

4、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成绩(厘米) 99及99以下 100—129 130—159 160及160以上

人数

5、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6、完成统计表,让学生看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一名学生做小老师提问学生,生生互问互答,相互评价,自己评价。教师赞赏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很令人佩服。

三、试一试。

1、 在教师引导探究“立定跳远统计统计表”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完成“50米跑统计表”的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成绩(秒) 9以下 9—12 12以上

人数

3、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 通过课前录像引出“仰卧起坐成绩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统计表。

电脑出示: 仰卧起坐成绩表

姓名 成绩(个)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仰卧起坐统计表

成绩(个)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人数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五、反思延伸

1、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我学会了怎样统计成绩”;“我想统计我们班的同学参加学校各种兴趣小组同学的活动成绩”; “我想统计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

2、教师小结,并将学生统计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定为数学实践作业。

板书设计:

我锻炼 我健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