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炸弹在身边响起》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时,敌机扔下的重磅炸弹先后在窑洞门口和门外不远处爆炸,但是毛泽东同志镇定自若,沉着研究作战方案,与周恩来、彭德怀谈论群众运动。

尤其是第三自然段,集中地表现了毛泽东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但当我讲到这儿时,有同学提问:“老师,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镇定自若,难道他不怕受伤么?”

“啊?”我猛然一愣后心想,“是啊!情况这么危险,毛泽东何须如此镇定自若?”

一霎时,我脑中转了好几个念头。我开始想说:毛泽东这是在专心研究作战方案。文中似乎也是这个意思。但当时重磅炸弹在窑洞门口爆炸,硝烟弥漫,又如何能看清地图?声音震耳,又如何能专心思考?就算能看清,就算能思考,情况这么危险(文中说,遍地弹片和烧黑的石头,警卫员都急坏了,可见爆炸力之猛烈),趴下去一会儿难道就耽误了思考?趴下去就不能思考了么?毛泽东难道不知受伤了更耽误思考?毛泽东不怕牺牲?难道说毛泽东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怕牺牲而愿意扩大无谓的牺牲?逻辑上说不过去。

我还想说:毛泽东身为统帅,这样镇定自若是为了稳定军心。但转念一想,当时窑洞中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他镇定是给谁看的?稳定的是哪门子军心?他趴到地上躲避弹片难道就是扰乱军心?就遗患无穷?不行!这个理由不成立。

我又想:这样的炸弹爆炸声毛泽东可能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所以镇定。但我又想:作为高级指战员,毛泽东未必常听这么近距离的爆炸声。就算听惯了,第一感觉也应该是伏地躲避弹片,而不是冒着受伤乃至牺牲的危险来仅仅为了表现镇定。

我无言以对,只好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等我弄明白了再告诉大家。”

我至今还没有较好的答案。

学生的问题还没完。当我讲到第二天又有两颗重磅炸弹在门外不远处爆炸了,门窗玻璃全被震碎,气浪像台风一样冲进来时,又有同学提出问题了:“这两颗炸弹的气浪竟这么厉害?昨天那颗还在门口爆炸的炸弹气浪怎么那么差劲?不要说没吹动毛泽东,为啥连毛泽东杯中的茶水都没吹洒?手中的笔都没有吹偏方向?更何况声音震耳,硝烟弥漫,难道毛泽东是石头?有点不符合常理。”

“啊?”我又一次张大了嘴巴。

我也弄不明白。

我突然觉得,可能是本文神化了毛泽东,是“高大全”的流毒。可惜,吹牛吹破了皮。但面对学生,我如何解释?我说这是适当的夸张手法?还是说这是中国人奉承神化毛泽东的陋习所致?(文革中,比这稀奇古怪十倍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揣测。我自知才疏学浅,见识不广,不敢断言,所以这些揣测当然没有讲给学生。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谁能正确解除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