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雪》从“江南的雪”写到“朔方的雪”,时空跨越大,其实恢弘地表现了一幅幅广阔无垠的雪景图,既表现了江南雪野的妩媚多姿,又表现了朔方飞雪的蓬勃气势,具有这韩人心的艺术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走进文本,通过朗读找出并画出“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进行领悟体会。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 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升华了主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但是由于我的脾气急躁,觉得他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此时的我表现得很不冷静。今后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