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与排列虽然都有一一排放某些物品的意思,通常大家也不太在意区分这两种说法,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排列是指按一定模式来摆放物体,例如按一个圆片,~个方片,再一个圆片,再一个方片……这样的规律进行摆放;或按物体双维特征,如颜色与形状,将同色物体排在同一列,同时将同一形状的物体排在同一行。(如图1-7)

┏━━━┳━━━━┳━━━━┳━━━━┳━━━━┓

┃ ┃ 黄色 ┃ 绿色 ┃ 红色 ┃ 蓝色 ┃

┣━━━╋━━━━╋━━━━╋━━━━╋━━━━┫

┃ 口 ┃ 圈 ┃ ┃ 圈 ┃

┣━━━╋━━━━╋━━━━╋━━━━╋━━━━┫

┃ O ┃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

┗━━━┻━━━━┻━━━━┻━━━━┻━━━━┛

图1-7双维排列

排序通常是指对两个以上的物体或集合,按某种特征的差异有顺序地摆放物体。比如将一组套娃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或将一组圆柱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排队等,这些都称之为排序。

排序的学习不仅需要幼儿能够对相似物体的差异进行两两比较,而且需要幼儿对序列所具有的传递性(若物体A>B,而B>C,则可断定A>C)和双重性(即在一组大小不等的物体A、B、C中,物体B>C,同时B

那么,排序的学习与幼儿理解数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数序的特点:数序即数的顺序,自然数之间的数差为1,单数或双数之间的数差为2,都是以等量递增的。这与我们在观察楼梯时,发现楼梯之间的高度相同、楼梯逐层递增的感觉是一致的。但如何让幼儿理解这种抽象的数与数之间类似楼梯状的等差关系呢?生活中有很多成等差关系的物体序列为幼儿理解数的序列提供了绝好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通过搬动、摆放序列物体来调整位置,就可以直观地体会到物体之间的差异性、传递性和双重性,当幼儿在建立起这种称之为“序列化”或“系列化”的逻辑观念后,就有可能迁移到对数系列的顺序性认识,从而逐步达到认同和理解的水平。例如可以先引导幼儿排长短卡片,然后排等差递增的长条点卡,最后排数字的顺序。因此,我佃应把学习“排序”作为幼儿理解数序的基础,通过大量排序经验的积累,发展幼儿判断推理能力及逆向思维的能力。

前面提到排序的学习活动需要通过一定步骤的操作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这里所指的步骤可以这样设计(以差异性排序为例):

(l)提供全范例板,让幼儿先用重叠对应的方式将排序材料与范例重合。(其实这一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排序,但它却可以激发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排序的规则)

(2)依然提供全范例板,让幼儿用并置的方式将排序材料一一对应排在范例图的下面。(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迁移范例板的排序规则)

(3)提供相同材料的半范例板,让幼儿依据开头的方式排出两个循环节,然后再根据已排模式的规律接下去排一排。(至此,幼儿正处于即将领悟模式规律的前期水平,半范例将有助于幼儿摆脱对范例的依赖,达到独立排序的水平)

(4)让幼儿根据要求(如排序的方向标记)独立对物体进行排序。(幼儿达到这一水平,才可以视为理解排序了)

(5)提供有序列空缺的排序板,让幼儿自己从中发现排序的规律,并进行填空。(幼儿如能完成这一步,可视为完全理解排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