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有两组物体,分别为若干个一次性纸盘和一筐苹果,怎样才能知道盘子和苹果哪个多呢?这样的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并不困难,只要分别对盘子和苹果计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即可确定,但这一方法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容易掌握。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掌握“排列”和“配对”的操作技能,让我们把刚才的思考操作过程用 “慢镜头”再“回放”一遍:

为了比较出纸盘和苹果哪个多,需要分别计数盘子和苹果。先来数盘子,我们把盘子逐个分开,使它们不至于叠在一起而漏数,然后再把盘子一字儿排开,在排放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开头”、“接下来”、“再后面一个”、“最后”等概念,我们把这一步操作叫做“排列”。“排列”总是和“有顺序”联系在一块,有排队和有序摆放之意,它是进行计数前必要的操作步骤,同理,我们在数苹果的数量时,也需要先把苹果排列好再数。

到此,我们可以在头脑里判断是盘子多还是苹果多了,然而能在头脑里将两组物体进行比较,或将两组物体的数目抽象为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对依赖于动作进行思维甚至还不会逐一点数物体的幼儿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幼儿对下面这个操作技能的学握就显得必不可少——把盘子和苹果进行配对。

“配对”也叫“一一对应”,在配对的操作中,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三种不同配对结果:盘子和苹果正好都配上对(这就意味着“一样多”);苹果都一一放到盘子里了,可还有空盘子(这意味着盘子“多”);盘子都放上了苹果,但还有苹果没有盘子盛放(这意味着苹果“多”)。由此,幼儿可以根据实物操作的结果判断出两种物体一样多或是盘子多或是苹果多。所以,“配对”是可以不经计数比较数量的简便方法,它是幼儿学习数量比较的基础,凡是包含有数量比较概念的,如 “比……多”或“比……少”等,都可以通过排列、配对来进行。

配对的活动形式也有许多,如幼儿搭“火车”时,让他们给每节车厢里放一个小动物玩具;幼儿玩桌面表演游戏时,给每个人物角色配一顶帽子;在日常生活中,在分发物品时引导幼儿注意分发物品的规则(一人一个),并要求幼儿表述“什么和什么一样多”,或“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通常可以渗透发展幼儿“排列”、“配对”意识的活动。如排列的活动包括把保育员洗好的茶杯有序地排列在餐桌上,大家排好队再上下楼梯,把“娃娃”、“汽车”或其他玩具有序地排列到玩具橱里等。在进行排列的活动时,要引导幼儿注意“开头的”、“中间的”、“最后的”物品,帮助幼儿建立 “有顺序”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