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集合”的学习作为幼儿学数的逻辑基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集合”是什么,再回过来看“数”是什么,就能够明白了。

“集合”是什么呢?集合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把小手枪、小汽车、积木盒等放在玩具柜里,这就组成了一个集合—— 玩具的集合。幼儿在生活中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集合,比如一个班级的所有小朋友可以组成一个“小朋友的集合”,每个小朋友坐的椅子也可以组成“椅子的集合”,等等。

再看“数”又是什么呢?幼儿学习的“数”主要是自然数I~IO,即:1、2、3、4、5、6、7、8、9、10。仔细想一下,这十个数中,即便是最小的数“1”,你能从现实世界中拿出来吗?哦,你可能会说,一朵花、一棵树、一只小鸟,一个的东西太多了呀?是的,可那是“1”吗?那分明是“花”、“树”、“小鸟”……同样,“2”、“3”、“4”…也都拿不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数”其实并不是现实世界里具体的单个事物,“数”代表着一个“群”,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因此,“1”所代表的是世界上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而”2”所代表的则是世界上所有数量为2的物体,同理,每个数都是一群具有共同数量属性物体的标记,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数”。以某种共同属性为标志组成的全体,正是“集合”所具有的特征。

以集合概念作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不仅因为集合能够以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特点和需要的实物进行操作,更因为集合中还蕴涵着一些逻辑的观念,如“类”与“子类”及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层级关系等。幼儿在与这些集合的接触中,可以不断积累有关的数学经验。

我们发现,幼儿在托班或更小一些的时候,他们对数量不等的糖果所表 现出的反应常常是倾向于拿多的一份。这表明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笼统感知。从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学会数数,是集合中元素逐渐确切感知的过程,而对“集合”以及“集合中元素”的发现,是幼儿形成最初数概念的必要的感性基础。

此外,学习集合还有助于幼儿感知和体验两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如当我们请幼儿比较巧克力糖多还是大白兔奶糖多时,幼儿会经过一一对应地比较后告诉你,“是大白兔奶糖多,有5颗”,“巧克力糖少,有4颗”。这种比较方法,实质上就是把两个集合里的元素一对一地对应起来,建立两个集合间对应关系的做法。幼儿在经历无数次这样的比较后,就会逐步形成“多”、“少”、“一样多”的概念,这种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是幼儿形成数的等量关系和进行数的多少比较的必备基础。

因此,帮助幼儿建立集合的观念,是幼儿有可能抽象出数的共同属性以及真正理解数的本质的逻辑基础,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幼儿学数的惟一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