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首要的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文字运用能力,并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其中语言的积累是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内容。古人说得好:“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此话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语文教学的同行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将我这些年来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作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 先决条件——培养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爱看书,阅读兴趣不浓厚,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的敌人。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人文关怀

现实中,教师和家长抱着为考试服务的心态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过多地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真正关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规定得过死,以能否对学生写作起立竿见影之效作为选书方针,甚至要求学生背现成

的《好词好句》之类的指导性书籍,殊不知这些书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又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其量只算是一些华美的“语言空壳”,虽能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老师家长的要求,却极有可能让他们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更无法实现“积累——运用”的迁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指导,应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帮助。

(二) 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然选择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与读物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女生对感情丰富的诸如童话与民间故事较感兴趣,男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则对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较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则转向对战争、探险、富含情理的文字材料较感兴趣;知识较全面|、文字功底较强和较薄弱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学生对书的喜好是千差万别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与其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接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 少一些强硬干涉,多一些自主空间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留出时间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天天阅读,养成习惯,让学生在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真正拥有读书的时间,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不少老师都要求学生养成做摘记的习惯,但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戴着铁镣的舞蹈不是快乐的享受,摘记好词好句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摘记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积累,所以在摘记的形式和内容数量上不可苛求划一,以免给学生造成新的学习负担。

二、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我认为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 读书与摘记的时间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阅读时间分配不合理,他们总是以较快的速度浏览完全文,然后找到描写生动处,不加咀嚼便将它记下,以完成老师的检查。显然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正确的阅读方法,究其原因有两点:1、学生的阅读习惯未养成,阅读方法未掌握。2、教师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把学生的摘记完全等同于积累,把摘记作为学生阅读的目的,学生自然就将课外阅读简化为简单的寻章摘句来完成了,这与新课标中“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要求相违背。

所以我认为,在学生进行摘记的过程中,应以读为主,以记为辅,要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读的时间,充分感悟,理解文本,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工具书,运用精读、泛读等方法体会读书乐趣,而不至于把课外阅读简单化,使之落入加重学生负担的旧窠中。

(二) 课外阅读时间的相对固定与灵活调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有计划性,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并且规定每天的阅读量,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切不可把课外阅读当作附加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在加强课外阅读的计划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学习的时间也并非仅限于一天中的某个时段,课外看到的报纸、电视,听到的广播、他人的谈话都是学习语言知识的机会,要让他们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养成随处积累的习惯。

(三) 读书笔记的完成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

新课标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笔记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就同一类型的读书笔记也应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同样是摘记型的读书笔记,我要求具备三点:1、概括文章内容2、摘录优美语句3、写出自己的体会。对程度较差的学生仅要求完成前两点,并允许他们在作摘记过程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逐段照抄,而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养成归纳提纯的方法,能打破原文顺序,将相关的人物神态、语言、景物描写归纳在一起,取其精华。

三、 学以致用——开展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这种表现运用的实践机会:

(一) 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语言的运用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要求学生用笔标出自己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好词好句,既让他们体会到积累带来的进步,又给教师提供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为了追求文章的华美,往往爱在作文中堆砌词藻,这时教师应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应横加指责,相反地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的欲望应加以表扬,对确有不当的词句加以指导,让他们体会到从积累到运用这一过程的乐趣。

(二) 将课外阅读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平时我们可以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组织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诸如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当然,这需要各方面教育资源的协调,将语文学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在信息社会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地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