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一天吃饭的时候,她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很正经地说:“妈妈,到现在还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件事。当时我太小,太害怕了,不敢说。”“什么事?以前怎么没有提起过?”我心头一团疑惑。女儿边吃边讲起往事。

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做语文练习册上的组词作业。你知道吗?练习册上留的空地非常小,写一个字都困难。我当时就认为只要写一个字,和前边的字合起来组成一个词就可以了。那时候我还不会查字典,就一页一页地翻找组词,写得也特别认真,费了好大的力气。写完之后,我心里可高兴了,特有成就感。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讲台前,问:你怎么这么懒,多一个字都不愿意写,你这叫组词吗?回去重写!我当时真不知道组词应该写全整个词组,而且那空地又小得可怜。我花了那么大力气完成作业,老师居然还说我懒!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气愤,但我还是拿了作业本,乖乖地去改。现在想起来我还觉得冤枉死了。从那以后我恨死了那个老师。不久后的一次考试,我考了70多分,幸好你没有因此批评我。你当时要是批评我,我会更恨那个老师的。

女儿认真地说。

我想告诉孩子,老师这样批评你虽然不对,但也是因为看见你犯错误着急,情急之下考虑不周。然而,在一个受了委屈,几年不敢讲出来的孩子面前,这样的理由、这样的解释是多么无力。

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在面对孩子的无心之错时想当然?为什么心中缺少善意?为什么不问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在布置作业时是否已经讲清楚要求?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说明的机会?为什么不能以温和的态度指正?

也许老师们会说,这么点小事,一看就应该明白。但是,您之所以认为简单,那是因为您是成年人,和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相比您有足够的理解力。您站到七八岁的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难度了吗?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生为本……这些口号随便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但要想把理念化为实际行动,还需要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细腻些、细致些、细心些。

面对犯了错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教师首先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醒自己不发火,再想想他平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本就有不良习惯,还是偶有差错;是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个爱捣蛋的孩子;是个胆小的孩子,还是个经常“挑衅”老师的孩子。根据这些做一个初步判断,他的错误是故意而为,还是无意为之。告诫自己心平气和地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因为他们不谙世事,没有故意“挑衅”老师权威的概念和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