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站起来了》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5单元中的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课文内容围绕 “渗透人文精神”,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文章。《小牛站起来了》是一篇进行不怕困难教育的童话故事。写的是一头刚出生的小牛腿很软,它不怕多次摔倒,不为别人的劝说所动,顽强地站起来练习走路的事。由于我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通过视频资料、图画资料和文本资料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了互动交流、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平台。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听说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单一的文字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就更加明显,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有读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二三段,在引出小牛的话之前,屏幕出现乌龟图以及它说的话,此时需要老师的导读——“小牛娃,算了吧!站不起来不要紧,像我这样在地上爬,多稳当啊!”。而学生在看到画面后,都是情不自禁地和老师读了起来,那种感觉是很自然的,对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不用老师过多的语言,孩子们就有了读书的愿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二、借助视频播放,深化学生感受

在几次师生接读“它摇摇晃晃的站起来,还没站稳就倒下了。”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想象、感悟,为了使学生更深的感受到小牛练习站起来的艰难,老师播放了一段刚出生的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片段。师适时插入旁白——“它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还没站稳就摔倒了。第二次,第三次,它还是刚站起来又摔到了。”此时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虽然这段视频只有短短的20秒,但已经足以让孩子们体会到刚出生的小牛想站起来有多难,感受到小牛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用足文本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有限,但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利用这个特点,本课教学中多处设计了想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利用小牛图配上本段的重点句“它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还没站稳就倒下了。”再加上教师导语,创设出一种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帮助学生通过重点句,结合上下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情境朗读中,感悟到小牛练习站起来的艰难。在学生有所感悟时,又将刚出生的小牛练习站起来的视频画面呈现给学生,拉近了学生与小牛的距离,仿佛学生也和小牛在一起经历着练习站起来的过程,在深化理解的同时,强化了情感,实现了情感朗读。利用想象点不仅锻炼了想象能力也训练了表达。将学生的读及读中想象和此时的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朗读就不再是机械的,而是言之有物,辞中有情,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环节的目的性要强,恰到好处“喊停”。

与此同时,本节课上完后,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性要强,恰到好处“喊停”。在指名读完课文之后,老师让学生回答“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牛?”,此时的学生热情很高,说到了“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学生回答的已经是很到位了,但学生回答的热情还是很高,此时老师仍然让学生继续说,虽然尊重学生的前提很好,但是这个环节的目的已经达到,继续说就是有些耽误时间了,减少了接下来对重点环节处理的时间。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有了“亲密接触,”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得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