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小节包括4个例题。基本设计思想是:例1,学习解决涉及一步计算的简单的应用问题;例2,学习解决涉及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应用问题;例3,学习解决涉及一些典型思路的应用问题;例4,学习解决涉及两个相同未知条件的应用问题。课堂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为了显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现问题解决的现实性,教科书选取了一个加油站的加油情境,为一步应用问题建立等量关系提供了条件。教科书通过工作人员与司机的对话,利用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呈现数量关系,将未知量巧妙地蕴含其中,使学生感到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基本关系:第一次的加油量+第二次的加油量=总的加油量

28+x=50

同时,由于使用等量的着眼点不一样,教科书提示学生通过试一试的方法,看还能列出哪些方程?

即比较:28+x=50 50-x=28 x=50-28

为了避免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中大量出现“x=50-28”这样的与算术法思路一样特殊等式,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

例2,通过《西部花展》这样一个半虚拟场景,转化成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感悟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为了显示未知量的可信度,教科书通过遮挡方式将“木本花卉”的盆数隐去,营造“问题情境”。于是,教科书通过展板、参观者的对话呈现条件和需要的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题中蕴含的等量关系,布列方程。从女孩口中的提示——“草本花卉的盆数140万……”得到第一个等式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接着,通过另一个女孩的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列出其他方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倡导开放的解题思路。

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其他方程的呈现个数视其接受能力而提出,不必强求多写多记,只需要把基本关系弄清楚就可以了。

例3,以青藏铁路通车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运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为范例,实现对一些常见的典型应用问题采用列方程来解决。这样,使一些带有明显数学规律的问题,如:“追击问题”、“和差问题”、“行船问题”等一系列传统数学问题,都可以在方程思想的指导下得到很好的解决。

 教科书通过图片和文本,将必要的信息和数量关系呈现出来:

 以总路程为等量,教科书提供了两种常见的思路:

快车行驶的路程+慢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85x+65x=1956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时间=总路程

(85+65)x=1956

教科书同样不忘提示学生,试一试:你还能列出哪些方程?

例4:通过人民小学的学生在长江上游种植天然防护林的热闹场面,呈现一个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教科书通过画面、文字与对话出现条件和问题。接着指导学生分析信息,通过男孩和女孩的对话,提示学生找等量,选出其中的关键数量“一共有350人”和“拿铁锹的人数是提水桶的4倍”确立等量关系。

拿铁锹的人数+提水桶的人数=总人数

拿铁锹的人数=提水桶的人数×4

在构建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本问题涉及的“提水桶的人数”和“拿铁锹的人数”都是未知数,所以,这个难点用设未知数来示范:“设提水桶的人数是x人,那么拿铁锹的就是4x人”。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遇到两层关系的问题时直接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体现一层关系,再用这两个未知量按另一层关系构建方程。这是解决这类问题一个重要的策略。

课堂活动,提供一个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给学生研究讨论,让他们在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开阔眼界,开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