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一模一样。

师:哦,抓住了这个词。你为什么被他感动了?

生2:因为要找到跟这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很难。可能要把仓库全部找一遍。

师:为了这个“一模一样”,少年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想一想。

生3:为了这个一模一样的木雕,他可能把所有的地方全部找了一遍。

师:如果没有呢?

生4:如果没有,他自己再重雕一个。

师:实在没有自己就重雕一个。还有什么可能?

生5:他要试着做拳头大小的,要是做得没有拳头大小,他还要做一个。

师:他可能做了好几个、几十个,为的就是送给我一个一模一样的。所以,当作者见到了这样一个小象雕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

〔点评〕鉴赏语言 闪现语言意蕴的张力

语文学习要顾及语言的品赏、文化教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有两个,一是语言,二是思想。一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王老师在这一段中始终注意努力实现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他在教学中灵动地激发学生自主推想,要找到“一模一样”的木雕这位少年是怎样地倾情付出啊?为什么会如此付出呢?他后面的教学由此生发开来,结合课文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启拨学生从“游人如织”“暮色降临”这些词语中,体会少年放弃本该很好的生意,专门耐心等待“我”的那份“沉甸甸”的珍贵友情。特别是抓住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一句话反复造势,整合资源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地理解找“一模一样”木雕背后的意图。应该说教者努力地以丰富的语言为凭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玩味语言,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人文化地传递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达到主客体协调,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