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练习纠错中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正确表征分数内涵。分数概念的多重意义性意味着学生必须要跟随教学进度,不断激发已有的分数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分步扩展,主动建构新的分数经验,不断扩充、完善对分数内涵和分数概念的认知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意义情境下,全方位地认识分数,了解其各种不同的表征方式,理解其不同的内涵,正确地建立分数概念,否则,学生难以运用知识灵活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错例1】在下面的数轴上,之间,可以找到(A)个分数。

【错例2】虚线框中代表的是根小棒,请你估计一下,选项(B)代表的是1根小棒。

错例1反映出学生缺乏分数的数感,分数稠密性知识掌握不牢,他们只是把数轴上之间能看到的,已经标记出来的3个刻度线,作为可以找到的分数,其实,无论哪两个分数之间,都存有无数个分数。错例2中学生没有选A,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1根小棒”的长度肯定比“根”要长,实际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通过计算,知道要长“根”,但究竟“根”是谁的他们很模糊,于是就把已知的根小棒,作为需要估计的“”的单位“1”,认为要求的一根小棒就是比已知的小棒多,从而出现错误。

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分数概念的不同表征方式,深刻理解分数概念的多重意义,才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能力。

二、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改变了原实验教材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的编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新版教材将这部分的编排改为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虽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但实际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在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如何实现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尽可能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生活认知;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阅读与理解题意,通过交流,收集有关信息,使学生明白,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要求是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进而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整块正方形地砖正好铺满?接着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白,要符合用正方形方砖铺地,满足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的条件,只要使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同时符合长方形地面长与宽的要求,即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既能整除长方形地面的长,又能整除长方形地面的宽,即地砖的边长必须既要是16的因数,又要是12的因数,进而认识到可以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通过可以让学生再画一画、相互验证交流,使学生明白: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数,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要是12的因数。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实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实现这一转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在教学上实现这一突破,引导学生展开操作与想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用公倍数、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在让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不断的试误中理解要铺的一个正方形(要用整块的墙砖)的边长必须既是长3的倍数,又是宽2的倍数,最终得出只要找到3和2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就能知道所铺的正方形的边长。更进一步,在解决问题之后,可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在所求的边长是6 dm的正方形上画一画,想一想,看看找得对不对,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的认识。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