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为孩子摘回一串葡萄时,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万分的时刻,狐狸妈妈冒着危险告诉孩子快逃,自己却再也没有回家。小狐狸长大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为他留下的葡萄树,顿时充满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母爱,比天空还辽阔,比海洋还深远,她是人间永恒的爱,最无私的爱。

讲童话就应该首先了解童话的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主要特征。童话的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如何将童话故事讲出语文味,讲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和童话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我想教师只有以语言为载体,引导他们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在教学《妈妈留下的葡萄树》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三情”进行设计:抓情节,细品读;抓情境,促想象;抓情感,促体验,从而教出童话的语文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童真,呵护童心,引领孩子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

一、抓情节,细品读

故事情节中狐狸妈妈给小狐狸摘葡萄和就小狐狸两处最感人,我抓住相对应的2、3自然段引导学生深入地品析。先用一个主线问题切入: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默读1-----3自然段,画出描写狐狸妈妈的句子,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画句子,谈感受,初步感受狐狸妈妈的爱。紧接着我着重引导孩子品析了2、3自然段中描写妈妈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通过读句子谈感受、再找词语,紧接着进行朗读的指导,这样层层深入,从段到句再到词然后再到段,理解文本走个来回,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能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地和狐狸妈妈进行对话。

二、抓情境,促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要体现童话教学文本的特点,就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在这节课中,我设置了两处想象。

其一,指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象,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小狐狸找吃的,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伴随着音乐,学生会很快入情入境,我紧接着出示图片和天空,想象的画面就更加具体生动了。

其二,狐狸妈妈为了孩子的安危,大喊让孩子逃走并把猎人和猎狗吸引了过来。让孩子想象,狐狸妈妈会怎样?学生的回答丰富具体,为续写这篇童话故事埋下了伏笔。

三、抓情感,促体验

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体会母爱的伟大。整篇课文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母爱,可是仅仅通过读几遍课文就让他们侃侃而谈母爱,不免有些牵强和肤浅。因此老师就需要披文入情,用语言来渲染和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母爱的伟大。

在本课我多次运用了激情的小结和引读,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母爱。如激情的小结:第二自然段中的小结:狐狸妈妈跑过了一座山,跑过了两座山,跑过了三座山,路途如此遥远,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啊!紧接着让学生齐读句子,感受妈妈的辛苦。狐狸妈妈心里只想着让孩子吃上葡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劳累啊,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她忘了劳累?学生便异口同声的回答“爱”。此时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还不够具体,我便继续小结:妈妈翻山越岭给孩子找一串好吃的葡萄,这就是爱;妈妈筋疲力尽可是还在担心着孩子的安危,这就是爱;妈妈妈妈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这就是爱!这样层层地深入,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就会具体会。

引读也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母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狐狸妈妈在危急时刻救孩子时,我这样设计引读,一想到当时的情况如此的紧急,狐狸妈妈大喊了起来 ____________!(呜——孩子,危险!快逃哇!)一想到自己的孩子正面临着危险,狐狸妈妈大喊了起来____________!(呜——孩子,危险!快逃哇!)

这节课还有许多缺憾之处,例如:30分钟的课不能面面俱到,就需要我合理的取舍,所以有个别句子可以不再作为重点处理,如:“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对不起,让我摘一串葡萄吧!”一读带过即可。还有最后图片的出示可以去掉,结束文本后直接布置作业,或者当堂续编故事。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文本,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真正享受课堂,享受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