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或决定幼儿园课程的诸多因素中,哪个最重要?幼儿园课程最终是由谁决定的?是课程专家,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幼儿园教师?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和了解幼儿园课程,从多维度来探讨幼儿园课程的师定性,以唤醒广—大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一、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层看幼儿园课程的师定性

美国学者占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受古德莱德的启示,我们可以把学前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文件课程、师定课程、幼儿的经验课程。文件课程:要是指由课程理论专家精心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正式颁布的课程,它涵盖了古德莱德提出的理想课程和正式课程。师定课程是指由教师本人理解并实施的课程,涵盖了古德莱德提出的领悟课程和运作课程。经验课程是指幼儿在接受师定课程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或收获的东西。

从文件课程转化为幼儿的经验课程历来是课程开发者所关注的“瓶颈”练习题。理想中的课程最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对文件课程的领悟和运作、,教师对文件课程的理解和实施是文件课程转化为幼儿的经验课程的中介。当然,教师对文件课程不仅起着传递的作用,而且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体验进行重构。这种重构也许会更好地实现文件课程的预期,也许会减弱文件:课程的预期。这正是课程的师定性表现。由于不同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文件课程会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在现实状态中的课程始终与理想课程有差距。而教师恰恰是增大或缩小这种差阳的关键。

我们知道,不管文件课程设计得多么理想,都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幼儿,而是需要幼儿园教师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理解和实施的课程后才能作用于幼儿。“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从诠释学看幼儿园课程的师定性

诠释学(Hermencudcs)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学问。诠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解释者“首先要像作者一样好地理解文本,然后甚至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认识或重构作者的思想,这种重构是通过自己先前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来解释的。诠释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更好地解释了诠释学。他们认为,如果我们要与文本开展会谈或对话,那么理解我们所处的时间、地点与文化是根本。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我们是通过自己对过去经验的“体验”和“再体验”来理解文本的。在这里诠释学已经开始关注读者自己的经验和解释。派纳等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经验的诠释和学习的体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