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高效公开课开始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触很深,同时又觉得有一些遗憾!几堂语文课选文都是很优美的诗歌、散文,韵味十足且意义深远。老师们也都把握住了美文的特点,注重了涉及美文朗读展示环节。

一、 美文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之美呢?

文本的确美,但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文本的精美,并发自内心的想要展示此文本精美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课堂上只让学生展示读,就能将文本的韵味美、含义美、精神美领悟吗?我想这好像有点牵强附会了。 而这么美的课文,为何不问问学生课前是否读过,是如何读的?都读出来了什么滋味?收获了那些知识,有什么不理解,还有什么想质疑的问题呢?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觉得文本美,而有主动想要表达美呢?

二、别让语文课变成了“评论课”、“辩论会”、“展示台”,让回“读”到课堂吧!

课堂上,老师多是预设了问题让学生探究解惑,然后展示朗读。导学案的预设固然重要,预习探究也当然必不可少。但给孩子的梯子搭得太固于格式的话未免失去了美文的滋味。老师预设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理解而设!可是像诗歌散文这样精美的文本为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中交流,读中质疑,读中解惑呢?

“读书”是语文课的精髓、主导,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显。”可见“读”的重要性了。“读”是语文课堂的主线,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连接学生与文本的通道,是作者与学生对话的电话线。只有“读”才是达成学生内心与本文的交流和共鸣的最好方法。但是,“读”又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只有学生想读,并知道为什么读,要怎么读,才能真正把“读”变“品”,将“读”真正升华为“抒情”,让“读”真正演变为“代作者表白”。所以我要说:“语文课,就让 “读”回归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