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教学设计也一样。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突破和再发展,再完善,再突破的过程。一旦研究和发展停止了,也就意味着僵化和淘汰。面对被教师们普遍接受,普遍采用的三种阅读教学设计模式将采取怎样的措施,选定怎样的方向使其日臻完善,永葆青春呢?也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一式多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人一次完成,它是集体智慧,认识逐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晶。教师们通常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磨课”。“一式多磨”意思是一种设计模式的设计鼓励反复多次改进。以人教版四下第七组课文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设计为例。第一稿的设计采用的教学步骤: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三、品味语言,感受专注。从整个教案看不出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设计有什么区别,其次,对课题“全神贯注”理解也很肤浅,对句子分析过细过全。这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教师们一致认为设计的重点应该是对“全神贯注”的描写和理解上。于是设计了第二稿:一、名言导入,接触“全神贯注”;二、通读课文,靠近“全神贯注”;三、细读语言,感受“全神贯注”;四、提高认识,品味精益求精。从设计步骤上看对重点“全神贯注”认识与第一稿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把语言细读集中在第二自然中的三个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上,体现了略读课文整体 “略”部分“精”的设计要求。但直觉上对“全神贯注”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第四步“提高认识,品味精益求精”的出现给人“全神贯注”戛然而止的感觉,没有把原有的思路坚持到底,这是一个败笔。如何处理呢?接着设计了第三稿:一、名句导入,接触“全神贯注”;二、通读课文,靠近“全神贯注”;三、研读语句,感受“全神贯注”;四、补白练习,内化“全神贯注”;五、首尾照应,提升“全神贯注”。第三稿设计无论是小标题的用词准确上,还是对“全神贯注”的认识上,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第四步的改进,学生有了练笔的机会,增强了内化效果。第五步的增加,同一句话在导课和结尾中两次出现,通过比较有效地提升了“全神贯注”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式多磨”加速教学设计走向成熟,同时锻炼教师思维,教师会走向对文本解读更加透彻,对学生需求了解更加深入,对教学设计考虑的更加周全与巧妙。

 2.一课多式

一课多式指的就是同一篇课文鼓励采用多种设计模式设计。《桥》这篇课文除了采用前面已介绍过的“内容出发,板块设计”和“重点词句,含义挖掘”的两种设计模式外,还可以采用“课题展开,层层推进”的设计模式。整个设计分三步展开:一、逃命之桥;二、镇定之桥;三、精神之桥。“逃命之桥”引出对洪水肆虐,村民惊慌内容和相关句子的学习;“镇定之桥”引出对老汉言行、神态相关内容和句子的学习;“精神之桥”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学习领会老汉“大爱”的精神含义。

“一课多式”能培养教师教学设计的发散思维,丰富教学设计,并创造性地设计。一旦形成这样的设计思维习惯就能够在多种设计模式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最适合学生需求的设计模式,有利于教学的优化,同时还能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判断能力。

 3.一式多合

一式多合指的是以一种设计模式为主,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其他设计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如上述《全神贯注》第三稿的设计从形式上看一个完全属于“课题展开,层层推进”的模式设计。而事实上,在设计过程中又巧妙的整合“重点词句,含义挖掘”模式的设计方式。如,设计中的:一、名句导入,接触“全神贯注”。“名句”就是课文结尾“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斯蒂芬·茨威格”重点句导入,并从句子中提炼出重点词“全神贯注”。又如,设计中的:五、首尾照应,提升“全神贯注”中的“首尾照应”指课尾再次出现导课时用过的名句,通过首尾对同一句话不同理解的对比提升了人文精神。由于整合了其他设计模式的方法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式多合”既应用了已有的相对固定的设计模式,但又不拘泥这种模式,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其他设计模式中的有效成分,既能弥补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又能增加设计的灵活性,这不失为一条教学设计的创新之路。

教学设计模式的推进途径与方式很多,相信随着教学改革深化,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诞生,新的推进措施也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