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新课标实施以来也曾出现了一个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过程逐步走向理性和认识趋于一致。教学设计追求的是语文知识取向、语文能力取向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整合。当前流行的主要有三种阅读教学设计模式:1.课题展开,层层推进;2.内容出发,板块设计;3.重点词句,含义挖掘。课堂教学是依步推进的,过程与过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整个课堂就像一串珍珠项链,教学过程就如一粒粒珍珠,设计思路就是连串珍珠的线,没有线的连串,就成了一盘散“珠”,不成型,那也就欣赏不到项链的灿烂光彩。

 1.课题展开,层层推进

课题是通过作者精心推敲的,要么提示文章的深刻含义,要么点明文章的重点,要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课文首先要从课题入手,同样课题也是教学设计选择的第一要素。能起到提纲挈领,深化主题等作用,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生命 生命》一文是人文性极强,语言表达非常有特点的好文章,如何做到教学中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震撼和语言表达特点理解两不误的效果呢?笔者采用不断变换课题标点符号的方式,把课题含义层层推进。一、“生命?生命?”激发读文。让学生带着疑惑,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起到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深化读文效率。二、“生命,生命,”表述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学生对课文主要讲什么都不了解,那么下一步学习就很难进行。该步骤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对生命意义有一个模糊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把握主要内容会更有针对性,语言会更准确,考虑的会更周全,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三、“生命。生命。”感悟语言。在学生对生命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句子进行研读,在朗读与分析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目的是学生对生命意义内涵的领悟。四、“生命!生命!”内化语言。学习推进到第三步,内容学完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完成了,学生的认识提升了,语言特点也掌握了。但总感觉学生热情不减。于是不失时机抓住“对自己负责”“有限生命”“无限价值”等词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补充了作者杏林子的个人资料。起到了进一步提升认识,促进了课文语言的内化作用。五、“生命……生命……”深化语言。在学生语言内化的基础上增设这个步骤主要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因为学生阅历浅,认识水平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语言特点的把握很容易随激情的消失和时间的流逝而淡化,适时强化能巩固成果。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课文上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就小学生而言组织的好,落实到位,书面小练笔是强化语言的最有效手段。“课题展开,层层推进”的设计模式,教学步骤清晰,便于处理教材。但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的题目容易“得意忘言”,以内容为主的课题容易“重知识轻人文”。如何处理好语言和人文精神关系,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容易被疏忽。二是课题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如何层层推进也不容易,容易犯按部就班的毛病,容易浅化。再就是如何深化,深化到什么程度为妙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种情况是“课题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内容出发,板块设计

有一类课文,几部分内容整合的痕迹比较明显或部分与部分之间内容上有明显区别。这类的课文比较适合用板块设计。如《桥》一文。笔者采用这样的设计步骤。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哪三块内容(洪水肆虐、村民惊慌、老汉镇定)。二、分块学习,感悟语言。要求分别在课文中找出“洪水肆虐”“村民惊慌”“老汉镇定”的相关句子,分别从环境的描写,人物言行、神态描写等句子,感悟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人文精神。三、板块整合,提升精神。百年不遇的洪水导致村民的惊慌并不奇怪,说明人们珍惜生命;但面对拥挤的村民,洪水随时有吞噬全村人的生命的危险。老汉的镇定,党员的示范,起到了稳定民心,维护秩序,挽救生命的作用;老汉敬畏的是村民的生命,舍弃是自己的生命、儿子的生命。尽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汉“吼出了‘少废话,快走’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但太迟了,无济于事,儿子和他一样被洪水卷走了。体现老汉在大灾面前、危急时刻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爱精神。

板块设计便于学生的学习,对每一板块的学习能够比较到位,兼顾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三个方面。不像课题展开设计那样为了满足展开和推进的需要兼顾往往不能到位。同时不受课文顺序的限制,进行板块组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板块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是板块学习后的整合。主要是整合中的板块内容间的主次之分,还有就是通过整合把学生在板块学习所取得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精神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事实上往往容易满足于板块学习的成果,整合提升被疏忽。

 3.重点词句,含义挖掘

另一类课文的主要意思往往围绕课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展开的。这种句子多数在文首、文尾或文中,有时也会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为了设计的方便,有时用其整句话,有时用话中的一个词。如《桥》一文,既可以用板块设计,同样也可以用“重点词句,含义挖掘”的方法设计。从“老汉像一座山”一句展开。一、镇定如山。洪水肆虐,村民惊慌,秩序大乱,怎么办?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如, “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村民,“你拥我挤”,“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这是一座怎样的山?这座山的出现是何等及时与重要?(镇定来自于信任,镇定起到稳定人心,镇定系全村人的身家性命。)二、责任如山。窄窄之桥不能挤,否则很快会坍塌,需要依序行走,怎么办?老汉说:“党员排在后面……,可以退党,在我这儿报名。”,“老汉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的镇定,来自一位普通党员在危急时刻的高度责任心,来自于对每位党员责任的负责,这座山是“责任之山”。三、大爱如山。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怎么办?(危急时刻显亲情)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从老汉最后的言行中领悟到“大爱”。起先的“六亲不认”与最后的“‘少废话,快走。’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亲情之爱,是一种爱村民胜过爱自己的特殊的爱。这就是老汉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大爱”。

从挖掘重点词句的含义设计,处理的好能够直奔中心,层层挖掘,层层深入,增加学习效率。同时能够把同学的认识推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层次,就如《桥》就不会仅仅理解到在大灾面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老套层次,而进入了“大爱”范畴,对责任和爱都有了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理解,把学生的心灵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取得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效果。

但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找出一句恰当的话或一个词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就是很普通的词句。如,在《一夜的工作》的设计,就有教师故意避开课文中描写总理工作情景的的句子,选择了描写室内摆设的普通句子作为统领全文的重点句,照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重点词句不是《教参用书》指定,而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解来确定。重点词句的确定是对教师语文素养的考验。其次,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处理也非常关键。如《桥》一文的设计如何从课文中的“像一座山”生发出“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和“大爱如山”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巧妙的处理,这一点也是一般教师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三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确定是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对教学设计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但同时也要承认他们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